摘要: 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大都以悲剧告终, 其原因涉及人物命运、性格及社会根源, 多方面展现了社会转型期情爱世界的悲情波澜。小说无论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 还是对情理冲突的揭示, 抑或对不可知的命运的无奈, 都有知识者对情的自我言说的特征。正因为如此, 民初“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不是通俗小说而是五四“灵的文学”的先导。
中图分类号:
〔1〕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1月第5号. 〔2〕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1),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第648-649页. 〔3〕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73页. 〔4〕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页. 〔5〕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壹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0-211页. 〔6〕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72页. 〔7〕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第10期. 〔8〕昌切、李灵:《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孔庆东:《通俗小说的流变与界定》,《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
[1] | 左鹏军. 王钟麒戏曲创作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87-192. |
[2] | 徐仲佳. 中国都市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性爱观念与市民形象的塑造——以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小说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204-209. |
[3] | 高玉, 梅新林.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67-173. |
[4] | 王鸿卿. "新小说"理论的"文体比较"思维与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0-165. |
[5] | 刘永文. 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74-179. |
[6] |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172. |
[7] | 胡全章. "心存邦国"和"诗人之诗"--清末《 时报 》诗歌和"平等阁诗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73-181. |
[8] | 〔韩〕吴淳邦.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82-189. |
[9] |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188. |
[10] | 马睿. 文献事实中的跨文化实践:从晚清民初的“西学中译”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76-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