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艾滋病的出现与蔓延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的道德偏向和伦理亏欠。阎连科、宋江鹏等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了艾滋病蔓延过程中的伦理缺失: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理念和医疗行业的失序;现代人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和性自由意识的泛滥。通过对艾滋病及其患者遭遇的描述, 作家希望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生命价值和健康权的关注。这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灾难降临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忧患意识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http://www.moh.gov.cn,2009年11月30日. 〔2〕陈鸿燕.:《“以爱的名义”为艾滋病受害者奉献一份爱心》,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日. 〔3〕阎连科:《丁庄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4〕海因茨·G.孔萨利克:《血浆黑手》, http://www.tianyabook.com. 〔5〕〔14〕朱力亚:《艾滋女生日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44-54页. 〔6〕温碧霞:《夜来香》,《百花洲》2009年第1期. 〔7〕薛燕平:《21克爱情》,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8〕温燕霞:《三个人的学校》,http://www.people.com.cn/. 〔9〕刘羽权:《血罂粟》,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10〕朱力亚:《我是艾滋女生我写<艾滋女生日记>》,《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7日. 〔11〕〔12〕宋江鹏:《艾滋弃儿》, 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 〔13〕雷诺舟:《从暧昧到阳光的中国艾滋病政策》,http://www.sina.com,2004年12月1日. |
[1]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3] |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
[4] |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
[5] |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
[6] |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
[7] |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
[8] |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
[9] |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
[10] |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
[11] |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
[12] |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
[13] |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
[14] |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
[15] |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