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1): 223-226.

•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析蒋子丹“荒诞小说”形式纠结与自我释放的美学结构

罗璠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罗璠,1966年生,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0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11BZW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10YJA751050)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蒋子丹对现代主义小说的探索, 主要表现在对“荒诞”小说的形式纠结与自我释放的审美结构之中。从刚开始写作时对于形式的困惑到后来形式的释放, 蒋子丹逐渐在形式上超越模仿而呈现出创作的自我风格, 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中写出了自我对于人生的感悟与理解。

关键词: 蒋子丹, 荒诞, 形式, 自我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蒋子丹:《荒诞两种》,《作家》1994年第8期.
〔2〕〔6〕蒋子丹:《黑颜色》,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孟炯:《蒋子丹:女性姿态的文学游戏》,《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蒋子丹:《创作随想》,《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5〕〔9〕鲁枢元:《文学中的蒋子丹:女妖·乌托邦·虚掩的门及其他》,《小说评论》1995第4期.
〔7〕蒋子丹、单正平:《两栖人生:蒋子丹访谈录》,《作家》1999年第2期.
〔8〕〔10〕张赟:《文学之路上的前锋者:论蒋子丹》,《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11〕〔12〕王绯:《蒋子丹:游戏与诡计:一种现代新女性主义小说诞生的证明》,《当代作家评论》1995第3期.
〔13〕王绯:《世纪之交的女性小说》,《小说评论》1996年第2期.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10]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1]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2]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3]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4]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5]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3]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4] 陈刚. 城市的企业家精神:城市规模影响创业的经验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83 -93 .
[5]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6] 曹辛华.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4 -188 .
[7] 朱莉丽. 何处是中华——历史上日本对“中华”概念的理解、阐释和运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13 -121 .
[8] 陈雁.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7 -144 .
[9] 于天福,隋丽丽,李富祥. 中国边境口岸经济发展与其依托城市互动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50 -54 .
[10] 李政,任妍. 中国高铁产业赶超型自主创新模式与成功因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85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