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cience Journal ›› 2011 ›› Issue (5): 105-112.
• Orginal Article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CLC Number:
〔1〕罗森伯格:《经济学理论的认知地位如何》,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张大宝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8〕〔17〕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第3、3-4、902 页。 〔3〕〔4〕荣格:《未发现的自我》,张敦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第8、7 页。 〔5〕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3 页。 〔6〕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贾辉军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年,第48 页。 〔7〕豪斯曼、麦克弗森:《经济分析、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纪如曼、高红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年,第95 页。 〔9〕罗森伯格:《经济学是什么:如果它不是科学》,豪斯曼编:《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梁小民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32 页。 〔11〕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Ⅱ:社会思想与制度》,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174 页。 〔12〕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前言。 〔13〕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万俊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中文版序言。 〔14〕Hodgeson,G.M.,Economics & Utopia:Why the Learning Economy is not the End of History,London & Newyork:Routledge,1999,p.104. 〔15〕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275页。 〔16〕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颜鹏飞总译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269 页。 〔18〕Wright,T.and E.Sharp,“Content and Grammatical Sex Bias on the Intertemporal Trust Scale and Differential Trust Towards Woman and Men,”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XLVII,(1979) ,pp.72-85. 〔19〕霍尔瓦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吴宇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66 页。 〔20〕〔21〕〔24〕〔25〕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中文版序言、中文版序言、第3、78页。 〔22〕Nelson,J.A.,Feminism,Objectivity and Economics,London & Newyork:Routledge,1996,p.33. 〔23〕M.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132 页。 〔26〕程恩富、胡乐明等:《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6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