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cience Journal ›› 2011 ›› Issue (5): 175-181.
• Orginal Article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CLC Number:
〔1〕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冉华、于小川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 页。 〔2〕肖峰:《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55 页。 〔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今日传媒》,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3 页。 〔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3 页。 〔5〕http://wenku.baidu.com/view/af2e0b93daef5ef7ba0d3cd8.2010 年8 月18 日。 〔6〕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第134 页。 〔7〕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韩纲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 年第1 期。 〔8〕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 年第2 期。 〔9〕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文艺争鸣》2006年第4 期。 〔10〕马海良:《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论》,饶芃子编:《思想文综》第5 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81 页。 〔1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114 页。 〔12〕Lippmann,Walter,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1956,p.15. 〔13〕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第185-187 页。 〔14〕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0、242 页。 〔15〕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8 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190 页。 〔17〕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188 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4、98 页。 〔20〕Terry Eagleton,Criticism and Ideology,Verso,1976,p.45.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年,第38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