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Science Journal ›› 2017 ›› Issue (6): 147-155.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 Online:2017-11-15 Published:2018-07-19

CLC Number: 

  • K203
〔1〕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2〕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97页.
〔3〕高素素:《女子问题之解决》,《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4〕〔24〕〔25〕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3、19-20、22页.
〔5〕〔6〕〔7〕〔8〕〔9〕〔10〕〔1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0、649、681、681、681、681、681页.
〔1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13〕〔14〕戴季陶:《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忻剑飞、方松华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7、266页.
〔15〕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第127页.
〔16〕《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会议通过陈果夫等关于确定文化建设原则纲领的提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7〕〔18〕〔22〕《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新华日报》(重庆)1939年3月12日.
〔19〕蒋介石:《对首次国民月会告全国国民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第46-51页.
〔20〕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1939年9月30日.
〔21〕陈立夫:《精神总动员的意义》,《教与学》第4卷第2期,1939年4月.
〔23〕石之:《持久战应有之认识》,《克敌周刊》1938年第16期.
〔2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店,1949年,第335页.
〔27〕冯友兰:《中国哲学中所说精神动员》,冯友兰:《南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32页.
〔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冯友兰:《原忠孝》,《新事论》,《新动向》1938年第11期.
〔42〕〔43〕〔44〕〔45〕〔46〕〔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林同济:《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今论衡》第1卷第5期,1938年6月15日.
〔42〕〔66〕〔67〕〔68〕林同济:《抗战军人与中国新文化》,《东方杂志》1938年第14期.
[1]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156-164.
[2]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165-171.
[3]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3, 0(3): 171-174.
[4]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5, 0(3): 127-129.
[5]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5, 0(1): 118-123.
[6]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 0(3): 172-173.
[7]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 0(2): 121-127.
[8]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 0(5): 121-125.
[9]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0, (): 118-1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5 -16 .
[2]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21 -29 .
[3]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30 -41 .
[4]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42 -50 .
[5]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51 -59 .
[6]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60 -65 .
[7]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66 -72 .
[8]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73 -78 .
[9]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79 -86 .
[10] . [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