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2〕〔3〕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第28、28、31页. 〔4〕〔5〕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年,第4825、10648页. 〔6〕〔7〕〔8〕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02、1455、3170页. 〔9〕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93页. 〔10〕吴景旭编:《历代诗话》,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978页. 〔11〕王士禛:《分甘余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5页. 〔12〕〔14〕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81、126页. 〔13〕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15页. 〔15〕〔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54页. 〔16〕〔17〕〔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595、588-595页. 〔18〕刘宁:《译者前言——亚·尼·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研究述评》,〔俄〕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译者前言,第16页. 〔19〕〔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20〕胡适:《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0页. 〔21〕王立:《我的文学主题学研究》,《文史知识》1997年第3期. 〔22〕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2页. 〔23〕乐戴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24〕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第391页. 〔25〕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6-197页. 〔26〕〔美〕M.H.艾布拉姆斯等:《文学术语词典》(第十版),吴松江、路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