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1 ›› Issue (2): 18-23.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意义

杨树森   

  1.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 收稿日期:2001-01-01 出版日期:2001-03-15 发布日期:2018-11-01
  • 作者简介:杨树森(1948-),男,安徽郎溪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孔子和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 Received:2001-01-01 Online:2001-03-15 Published:2018-11-01

摘要: 学术界用"义利对立"、"重义轻利"来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并不十分妥贴,将它的发明权归于孔子更不符合史实。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点:提出阶段,以孔子为代表,认为义利并不排斥,赞成"义然后取",实际上是"重义而不轻利";发展阶段,以董仲舒为代表,虽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但反对"仁人"、"谋利计功",是"重义而轻利";扭曲阶段,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也;利者,人情之所欲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复归阶段,以颜元为代表,认为"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义利观, 中国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 

  • B222

〔1〕胡德新. 论体制转型与观念更新〔J〕. 理论月刊1999, (5): 23.
〔2〕《周易 乾卦》.
〔3〕《左传 昭公十年》.
〔4〕《中庸》第二十章.
〔5〕匡亚明. 孔子评传〔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24.
〔6〕〔7〕〔12〕〔15〕《论语 里仁》.
〔8〕〔10〕《论语 述而》.
〔9〕〔14〕《论语 宪问》.
〔11〕《论语 泰伯》.
〔13〕《论语 卫灵公》.
〔16〕《论语 乡党》.
〔17〕《论语 阳货》.
〔18〕〔29〕朱熹. 四书集注〔M〕.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2. 250, 95.
〔19〕〔20〕梁启雄. 《荀子简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4, 362.
〔21〕〔25〕〔26〕董仲舒.春秋繁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86, 193.
〔22〕〔24〕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1197.
〔23〕叶适.叶适集〔M〕.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146.
〔27〕程颢,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97.
〔28〕〔30〕朱熹. 朱子语类〔M〕.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 326, 395.
〔31〕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91.
〔32〕《孟子 梁惠五》.
〔33〕〔34〕〔35〕〔36〕〔37〕颜元. 颜元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126, 262, 327, 262, 126.
[1] 黄琳. 朱熹的“气质”与“恶”思想简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39-44.
[2]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3] 苏小秋. 试论公羊学的“孔子改制”说——以苏舆对《春秋繁露》的讨论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37-145.
[4] 张涛. 耶稣会会士之著译:孔子进入美国的最初媒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2-148.
[5] 魏光奇. 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6-113.
[6] 潘立勇. 休闲审美哲学的儒家话语及其体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9-175.
[7]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7.
[8]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9]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10] 张圆圆. 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36-40.
[11] 刘越, 刘鸿鹤. 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1-45.
[12] 杜书瀛. “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66-174.
[13] . 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的孔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17-124.
[14] 陈宝良.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63-173.
[15] 张涛. 杰斐逊时代美国社会争论中的孔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87-19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