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2 ›› Issue (5): 143-147.

• 美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庄子的言意观辨析

孟庆丽   

  1. 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6
  • 收稿日期:2002-06-11 出版日期:2002-09-15 发布日期:2018-10-31
  • 作者简介:孟庆丽(1972-),女,辽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 Received:2002-06-11 Online:2002-09-15 Published:2018-10-31

摘要: 庄子是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并下降至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建构其言意观的。在他那里,言意关系是言、知、道三者关系的延伸。他承认在形而下范围内"小言"与"物之粗"是统一的,言是可以尽意的,而在形上超验领域中,言与意不相通,"意之所随"不可说,后者是其言意观中的主导倾向。他以此为基点,以"得意忘言"为途径,首创了超越式言意观,对后世形成"意在言外"的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庄子,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超越式言意观

中图分类号: 

  • B223.5

〔1〕〔23〕庄子 大宗师〔M〕.
〔2〕〔16〕庄子 天地〔M〕.
〔3〕〔4〕〔10〕〔11〕〔18〕〔19〕庄子 知北游〔M〕.
〔5〕〔7〕〔9〕〔13〕〔20〕〔25〕庄子 齐物论〔M〕.
〔6〕〔22〕庄子 逍遥游〔M〕.
〔8〕王先谦. 庄子集解〔M〕. 成都: 成都古籍书店,1988. 10.
〔12〕〔14〕〔15〕〔17〕〔28〕〔29〕成玄英. 庄子疏〔M〕.
〔21〕〔30〕朱立元, 王文英. 试论庄子的言意观〔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 (4) .
〔24〕庄子 则阳〔M〕.
〔26〕庄子 天道〔M〕.
〔27〕庄子 外物〔M〕.
〔31〕李泽厚, 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第一卷〔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75.
[1]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2] 方明. 庄子以“真”为本的生存论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9-41.
[3] 方明. “真”之哲学追问与庄学思想的流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6-28.
[4] 张洪兴.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41-44.
[5] 杜绣琳. 试论“游”在《庄子》美学范畴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28-131.
[6] 那薇. 庄子与海德格尔在不可知论方面的相互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1-16.
[7] 魏传宪. 《庄子》的思维方法论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21-27.
[8] 王红蕾, 李玲. 庄子直觉思维类型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28-130.
[9] 马国柱, 林红霞. 道与美本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20.
[10] 王向峰. 老庄的美的形态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2): 126-13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