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2): 109-114.

• 史学理论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历史文本及其叙述符号的物质层面

王阳   

  1. 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云南昆明650031
  • 收稿日期:2002-09-25 出版日期:2003-03-15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王阳(1954-),男,湖南浏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文化史研究。

  • Received:2002-09-25 Online:2003-03-15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评伴随着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这种质疑从历史理解的主观条件出发,最后归结到了历史的叙述形式上。探讨历史叙述的客观性时,必须考虑文本符号物质层面与所指对象两者在延续的物理时空中的共存关系。

关键词: 符号物质层面, 意指作用四元组, 历史叙述

中图分类号: 

  • K09

〔1〕〔23〕卡西尔.人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58, 41.
〔2〕〔3〕保罗 利科.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285, 291.
〔4〕〔5〕〔6〕海顿 怀特. 解码福科〔A〕. 张京媛.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18, 117-118, 165.
〔7〕Hayden White. 1996: The Value of Na rrativity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A〕. Susana Ongega and Jose Angel Garcia Landa. " N arratology: An Introduction"〔C〕.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1996. 284.
〔8〕A 斯特恩.历史哲学: 起源与目的〔J〕.哲学译丛, 2000, (3): 2-17.
〔9〕Wright, George. H. von.1971: Ex pla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London, Rontledge.
〔10〕R T 汪. 转向语言学: 1960-1975年的历史与理论和《历史与理论》〔J〕. 哲学译丛, 1999, (3): 60.
〔11〕英加登.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355.
〔12〕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M〕.北京: 三联书店, 1988. 222.
〔13〕马克思,恩格斯. 神圣家族〔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4.
〔14〕王阳. 现象学与文本物质层面〔J〕. 海南大学学报, 2002, (1): 69-75.
〔15〕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20.
〔16〕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11-113.
〔17〕卡尔那普. 世界的逻辑构造〔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103.
〔18〕卡尔 贝克尔. 什么是历史事实?〔A〕. 张文杰.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229-236.
〔19〕普特南. 说明与指称〔A〕. 涂纪亮. 语言哲学名著选辑〔C〕. 北京: 三联书店,1988. 364-349.
〔20〕涂纪亮. 语言哲学名著选辑: 序言〔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8. 8.
〔21〕〔22〕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67, 100.
〔24〕〔25〕〔27〕胡塞尔. 逻辑研究: 第二卷〔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5, 33, 42.
〔26〕〔29〕刘易斯. 论审美判断〔A〕. 李普曼. 当代美学〔C〕.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112,112-113.
〔28〕王阳. 文本物质层面的实证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 19-23.
〔30〕王阳. "文史互证"的极限〔J〕. 文史哲, 1999, (5): 5-11.
〔31〕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467.
〔32〕王阳. 文本双层时空与主体对称〔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4): 88-92.
[1] 李帆. 罗振玉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00-105.
[2] 周云.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88-92.
[3] 焦润明. 论学派与史学的繁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94-99.
[4] 王培华. 正统论与中国文明连续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95-100.
[5] 修彩波.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存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34-13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