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2): 120-125.

• 古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司马迁对法家人物悲剧命运的表现和评价

刘国民   

  1.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 收稿日期:2002-07-02 出版日期:2003-03-15 发布日期:2018-10-26
  • 作者简介:刘国民(1968-),男,安徽肥西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2-07-02 Online:2003-03-15 Published:2018-10-26

摘要: 由于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司马迁在表现和评价法家人物的悲剧命运时,陷入了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矛盾之中。司马迁过分地强调了法家人物道德人格的缺陷和行为的不足,而相对地忽视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史记》法家人物的传记中,他们的悲惨命运并未构成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悲剧色彩很淡。道德评价压倒历史评价是造成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对法家人物的评价,表现出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这既是对历史实在的二律背反的正确揭示,又深深地打上了他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

关键词: 司马迁, 历史评价, 道德评价, 二元对立, 法家人物,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 

  • K204

〔1〕〔14〕司马迁. 报任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3〕郭双成. 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216-219.
〔4〕司马迁. 史记陈涉世家〔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5〕司马迁.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6〕司马迁. 屈原贾生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7〕马克思.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8〕陶东风. 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二元对立〔J〕.文艺评论, 1987, (3) .
〔9〕苏轼. 晁错论〔A〕. 苏轼文集: 第一册〔C〕.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0〕韩兆琦. 增评史记纲鉴补〔A〕. 史记选注集评〔C〕.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08.
〔11〕马克思. 黑格尔哲学批判〔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2〕司马迁. 史记萧相国世家〔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3〕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3-94.
〔15〕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6〕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 金霞. 《宋书·符瑞志》历史价值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06-11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