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6): 145-151.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龙泉明1, 邹建军2   

  1.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 收稿日期:2001-03-15 出版日期:2003-11-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龙泉明(1954-),男,四川武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Received:2001-03-15 Online:2003-11-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为诗而诗", 本质纯正, 诗与非诗, 诗的本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俞平伯.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J〕. 新潮, 1919, 3(1) .
〔2〕徐志摩. 诗刊弁言〔N〕. 晨报副刊诗镌, 1926-04-01.
〔3〕陈梦家. 新月诗选序〔M〕. 上海: 新月书店,1931.
〔4〕〔11〕〔18〕〔22〕穆木天. 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J〕. 创造月刊, 1926, 1(1) .
〔5〕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J〕.现代, 1933, 4(1) .
〔6〕〔21〕戴望舒资料三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 (3) .
〔7〕郭沫若. 文艺之社会的使命〔A〕. 沫若文集: 第10卷〔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83-84.
〔8〕闻一多.泰果尔批评〔A〕. 闻一多论新诗〔C〕.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73.
〔9〕闻一多. 匡斋尺牍〔A〕. 闻一多全集(3)〔C〕.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214.
〔10〕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N〕.天津: 大公报 星期文艺, 1947-03-30.
〔12〕〔19〕王独清. 再谭诗〔J〕. 创造月刊, 1926, 1(1) .
〔13〕李金发. 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J〕. 文艺大路,1935, 2(1) .
〔14〕朱自清.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 杨匡汉, 刘富春. 中国现代诗论(上)〔C〕.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5.
〔15〕〔16〕〔24〕〔28〕〔29〕李广田. 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A〕. 诗的艺术〔C〕.开明书店, 1943. 11, 12, 4, 2.
〔17〕〔20〕戴望舒.诗论零札〔J〕.现代, 1932, 2(1) .
〔23〕袁可嘉.新诗戏剧化〔J〕.诗创造, 1948, (12) .
〔25〕李金发.诗问答〔J〕.文艺画报, 1(3) .
〔26〕王独清. 我曾经怎样创作诗歌〔A〕.如此〔C〕.新钟书局, 1936.
〔27〕冯至. 十四行集序〔A〕.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论选(1)〔C〕.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2.
〔30〕梁宗岱. 新诗的纷歧路口〔A〕. 诗与真 诗与真二集〔C〕.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4. 167.
[1]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2]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3]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2]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3]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4] 白续辉. 领海基点保护视角下岛礁灭失国际法问题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01 -107 .
[5]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6] 任秋娟.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26 -132 .
[7] 田丰.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33 -143 .
[8] 左玉河. 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7 -155 .
[9] 王法周. 钱大昕的君道观及其意义世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65 -171 .
[10]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