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3): 11-16.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与“科学事实”对举的“价值事实”及其认识路径

杨曾宪   

  1.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 出版日期:2004-06-20 发布日期:2004-06-20
  • 作者简介:杨曾宪( 1948- ) ,男,山东青岛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价值论研究。

  • Online:2004-06-20 Published:2004-06-20

摘要: “价值事实”是否存在,与“价值事实”对举的“事实”怎样称谓,是价值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既然价值现象是客观存在,反映它的“价值实事”的自然也是客观存在。“价值实事”是价值认识的结果,与它对举的“事实” ,只能是科学认识结果的“科学实事”。任何科学实事,只要加入了价值判断,就立刻变成了价值事实。相对科学事实而言,对价值事实的认识是困难的,难度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价值认识主体的倾向性;其二,价值评价尺度的复杂性;其三,价值认识客体的系统性。

关键词: 科学事实, 价值事实, 认识路径

中图分类号: 

  • B018

〔1〕哲学大辞典〔M〕.上海: 辞书出版社, 1992. 958.
〔2〕李德顺. 价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60-276.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01.
[1] 李德顺. 值得反思的视角单一与话语专断——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价值研究的缺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5-9.
[2] .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21.
[3] 于衡. 说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43-44.
[4] 虢美妮, 曹飞, 邱根江. 论价值的生成性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8-31.
[5] 杨丽娟, 宋吉鑫. 网络技术价值负荷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40-43.
[6] 张兴国. 东亚价值观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26.
[7] 吕嘉. 也论人的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4-4.
[8] 陈丽杰. 代价论与人的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33-35.
[9]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4-6.
[10] 杨桂森. 价值的绝对性与象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69-171.
[11] 朱鲁子. 马克思哲学: 一种价值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6.
[12] 周凡. 价值的当代生存论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1-35.
[13] 朱书刚.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观焦点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36-40.
[14] 晏辉.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0-15.
[15] 陈新汉. 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7-2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