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
〔1〕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A〕.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第一卷〔C〕.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85. 〔2〕〔3〕〔12〕宗炳. 明佛论〔A〕.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第一卷〔C〕.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30, 232, 230. 〔4〕〔5〕〔6〕世说新语: 巧艺〔M〕. 〔7〕念佛三昧诗集序〔A〕. 全晋文: 卷162〔C〕. 〔8〕般若无知论〔A〕. 全晋文: 卷164〔C〕. 〔9〕〔13〕李泽厚, 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 第二卷〔M〕. 7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478, 515. 〔10〕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卷五〔M〕. 〔11〕魏晋胜流画赞〔A〕. 历代名画记〔C〕. 〔14〕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要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97. 〔15〕南齐书: 文学传论〔M〕 |
[1] | 白长虹. 《文心雕龙。神思》中"神与物游"之"游"试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39-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