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 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文化的载体, 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如果说, 民族语言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世界观并以此构建民族成员的文化和世界观的话, 那么, 民族的文学语言主要积淀本民族的以审美情感、经验为核心的审美文化, 并以此构建本民族成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因此, 植根于民族语言传统, 且能将这种语言传统中的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与自身当下人生经验和情感融通起来的作家, 其创作的作品在表达个人当下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同时, 往往积淀着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 显得浑厚自然。
中图分类号:
〔1〕〔2〕〔3〕〔4〕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第35、52 、72 、75 页. 〔5〕〔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第157 、167 页. 〔7〕〔8〕邦尼卡斯尔:《寻找权威》,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65 、65 页. 〔9〕波普尔:《客观知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 第84 页. 〔10〕麦基:《思想家》,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 第266 页. 〔11〕〔12〕〔19〕〔20〕王蒙:《王蒙新世纪讲稿》,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第118 、122 、147 、147 页. 〔13〕〔14〕〔15〕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第13 、14 、218 页. 〔16〕王蒙:《王蒙读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212 页. 〔17〕〔18〕王蒙:《接纳大千世界》,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年, 第232 、233 页. 〔21〕〔23〕〔24〕〔25〕〔26〕〔27〕〔28〕谢榛:《四溟诗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第116 、50 、107 、93 、128 、125 、112 页. 〔22〕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年, 第315 页. 〔29〕〔30〕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25 、27 页. |
[1] |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
[2] | 王南. 明代北京长城的审美文化评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13-218. |
[3] | 许宁. 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114-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