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4): 113-118.

• 条约体系下的晚清邦交 • 上一篇    下一篇

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

夏维奇   

  • 出版日期:2009-07-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夏维奇, 1970 年生, 历史学博士, 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安徽淮南23200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CZS012 )

  • Online:2009-07-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电报自晚清引入中国后,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亦因屡遭泄密而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乃至严重后果。但不能因此而认定晚清未建有电报的相关保密制度。其实, 晚清朝野十分重视电报的保密工作, 并在引进与推展这一西方近代文明的同时, 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密制度。问题在于, 该制度形成是一个过程, 最终确立较晚, 从而使得晚清电报的运作在相当长时期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这是晚清电报屡遭泄密乃至重大泄密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不过进入20 世纪后, 电报泄密的主导因素已由制度因素逐步向社会因素转移, 从而呈现出一方面制度在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泄密却日渐频繁的悖异态势。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末严重的社会颓势与危机。

关键词: 电报, 保密制度, 制度因素, 社会因素, 晚清

中图分类号: 

  • K25

〔1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1 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 第178 - 180 页 - 180 页..
〔2 〕〔3 〕〔4 〕〔5 〕〔6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第666 、83 、82 -83 、210 、82 -83 页.
〔7 〕〔8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6 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 第335 - 336 、334 页 - 336 、334 页..
〔9 〕〔11 〕〔15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6 〕〔37 〕〔38 〕〔3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丁电线》,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57 年, 第106 -107 、109 、334 - 335 、334 、1470 - 1471 、1470 、1472 、1488 、1611 、2285 、
5 2741 -2742 、2795 、2776 -2777 、2776 -2777 、1735 、2372 、2771 、2771- 2775 、2772 页.
〔10 〕李守亭主编:《李鸿章全集》第5 册,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第2753 - 2754 页 - 2754 页..
〔12 〕〔13 〕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三述奇)》,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第262 、262 -263 页.
〔14 〕曾纪泽:《曾纪泽集》, 喻岳衡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 2005年, 第321 页.
〔16 〕〔17 〕吴伦霓霞、王尔敏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册,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 第204 、204 页.
〔24 〕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第43 - 44 页 - 44 页..
〔31 〕〔32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第473 、810 页.
〔33 〕盛宣怀:《愚斋存稿》第1 册,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5 年,第247 页.
〔34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 册, 张静庐等校点,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 第4964 页.
〔35 〕世续等纂:《清实录》第58 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第723 页.
〔40 〕文廷式:《文廷式集》下册, 汪叔子编, 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第727 页.
〔4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第150 页.
[1] 周向阳. 晚清西北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的法律生活——以《樊山判牍》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47-155.
[2] 鲍国华.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7-172.
[3] 董丛林.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26-132.
[4]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123.
[5]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6] 夏维奇, 仲夏. “邻厚君薄”:近代中国电报创建中的日本因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41-145.
[7] 李孝迁. “制造国民: 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156-162.
[8] 夏维奇. 郭嵩焘与西方电报文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71-175.
[9] 祖金玉, 闫夏. 早期驻外使节与晚清海防近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59-162.
[10] 杨发源. 晚清胶东城市发展变迁中的奉天因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51-155.
[11] 向中银. 论晚清时期外籍雇员的构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30-135.
[12] 夏维奇. 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以国内新闻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44-148.
[13] 肖俊生. 晚清酒税政策的演变论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50-155.
[14] 刘中树. “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160-170.
[15] 史革新.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43-1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