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5): 24-31.

• 新中国美学60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实践美学60 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徐碧辉   

  • 出版日期:2009-09-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徐碧辉, 1963 年生, 哲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

  • Online:2009-09-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 1950 年代后期- 1960 年代前期为实践美学的萌芽与雏形阶段,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前期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1980 年代后期以来, 实践美学呈现出深入与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实践美学有着众多的代表人物, 其中, 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在实践美学的萌芽期, 李泽厚用马克思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 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被称为社会实践派。之后, 李泽厚仍然强调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 但已经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哲学根基--- 自然的人化问题, 并基本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核心思想--- 自然和人关系的改变, 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仇敌, 而是在实践改造的基础上, 以其感性吸引人, 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随后的一系列论文中, 他把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一种实践论哲学, 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实践论, 并用"积淀说"去补充、改造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说, 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出了独到解释。对于传统的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说, 认为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21 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80 年代, 李泽厚为其学说补充进了内在自然人化的思想, 自然人化学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述。80 年代末以后, 李泽厚把视野重点转向了美感问题, 至此, 实践美学观点真正得到展开。80 年代以后, 李泽厚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学术史中寻找美学的理论依据, 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以传统儒家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来对抗、补充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 以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 从而在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中为中国未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美学和人类学哲学本体论学说, 提出了"内在自然人化" 、"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学说。同时, 李泽厚实践美学中也存在着问题:思维方式的二元论, 自然人化的"度", 双重(多重)本体, 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 如关于自然人化的"度" , 有的属于实践美学本身的在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的问题, 如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双重本体问题等。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实践, 主体性, 自然的人化, 积淀, 人的自然化, 情本体

中图分类号: 

  • B83

〔1 〕李泽厚:《美学三题议》, 《美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 第164 页.
〔2 〕〔3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第三个提纲》,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第240 、241 页.
〔4 〕〔5 〕李泽厚:《己卯五说》, 《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 北京:三联书店, 2003 年, 第263 - 264 、264 页.
〔6 〕〔10 〕李泽厚:《第四提纲》, 《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2005 年, 第245 、245 页.
〔7 〕李泽厚:《哲学探寻录》, 《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2005 年, 第191 页.
〔8 〕〔9 〕李泽厚:《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第76 、74 页.
〔11 〕〔12 〕李泽厚:《美学四讲》, 《美学三书》,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第465 、466 -467 页.
[1] 傅廷中. 国际海事惯例的适用之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06-113.
[2] 齐勇.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39-46.
[3] 童敏. 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93-99.
[4]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5] 刘贵祥. 科西克对实践概念三种变形的批判及创造性阐发——一种对《具体的辩证法》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53-60.
[6]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7]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8] 刘进田. 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思维特征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5-22.
[9] 谢纳. 作为表征实践的文化空间生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97-201.
[10] 刘少杰. 以实践为基础的当代空间社会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3-28.
[11] 金雅.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59-64.
[12] 谢永康. 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及其两种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60-169.
[13]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14] 谭安奎. 洛克式自然财产权与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20.
[15] 陈立新.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89-9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