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哲学的历史省思
    《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
    范立舟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4-8. 
    摘要 ( 220 )   PDF(pc)(266KB) ( 1005 )   收藏
    苏轼所建构的思想体系, 以《东坡易传》为基干, 会通诸家, 以儒为本, 重视生命的价值, 提倡人性的自由, 追求旷达的人生境界, 表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同时, 融通三教, 崇情抑性, 重利致用, 推自然之理,明人事之功, 这是苏轼哲学思想的基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语》中仁的"之间"结构及其诠释学义蕴
    臧要科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9-12. 
    摘要 ( 200 )   PDF(pc)(434KB) ( 177 )   收藏
    仁是《论语》中的主题之一, 无论在仁字形结构还是在仁的内容中, 都存在着"之间"结构。一体、两、中是"之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我"与他人之间的一体性, 使得"我"与他人之间的认识成为可能;"我"与他人之间的两极性以及中(即时空间距)的存在, 又为"我"认识他人提供了现实性。围绕行仁, "我"通过观、学、思认识他人, 认识自我, 理解"我"与他人的一体性, 从而引发对一体性的认同, 这就是仁的境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美学60年
    1985 年前后美学研究方法论热的学术史反思
    谭好哲, 韩书堂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3-18. 
    摘要 ( 146 )   PDF(pc)(297KB) ( 152 )   收藏
    回顾中国当代美学60 年发展历程, 一个不能绕过而且意义深远的问题是1985 年前后美学研究方法论热的大潮涌动。方法论热体现了学术意识的觉醒和方法论的自觉, 其发生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 也与此前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中方法意识的阙如相关。方法论的探索经历了从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移转, 其历史贡献首先在于改变了建国以来当代美学研究重观念轻方法以至于完全没有方法论自觉的缺陷, 其次在于直接造成了美学研究的活跃态势, 推动了美学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方法论热中的美学研究也有自我迷失和缺陷:一是将方法出新等同于观念创新, 没有摆正二者的正确关系;二是混乱了方法的层次秩序与相应规范, 忽视美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方法论热既以其不能抹杀的理论贡献也以其难以回避的历史局限给予当今学界以有益启示:首先, 美学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法问题, 同时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观念与方法的辩证关系, 将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 美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和方法选择中应该注意研究方法结构系统的层次性、互补性、差异性, 在加强哲学层次和一般层次研究方法的同时, 特别要重视美学文艺学特殊方法的运用。根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与客观要求寻找到、运用好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 是美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美学的学科未来, 美学的观念创新, 存在于美学研究的特殊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有效协同和完美发挥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识论 实践论 本体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
    张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9-23. 
    摘要 ( 161 )   PDF(pc)(226KB) ( 291 )   收藏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论美学到实践论美学, 再到本体论美学的嬗变。这三种美学研究思维范式的转换说明人们对美的理解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体现了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实践美学60 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徐碧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24-31. 
    摘要 ( 224 )   PDF(pc)(422KB) ( 285 )   收藏
    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 1950 年代后期- 1960 年代前期为实践美学的萌芽与雏形阶段,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前期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1980 年代后期以来, 实践美学呈现出深入与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实践美学有着众多的代表人物, 其中, 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在实践美学的萌芽期, 李泽厚用马克思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 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被称为社会实践派。之后, 李泽厚仍然强调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 但已经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哲学根基--- 自然的人化问题, 并基本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核心思想--- 自然和人关系的改变, 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仇敌, 而是在实践改造的基础上, 以其感性吸引人, 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随后的一系列论文中, 他把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一种实践论哲学, 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实践论, 并用"积淀说"去补充、改造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说, 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出了独到解释。对于传统的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说, 认为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21 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80 年代, 李泽厚为其学说补充进了内在自然人化的思想, 自然人化学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述。80 年代末以后, 李泽厚把视野重点转向了美感问题, 至此, 实践美学观点真正得到展开。80 年代以后, 李泽厚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学术史中寻找美学的理论依据, 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以传统儒家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来对抗、补充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 以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 从而在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中为中国未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美学和人类学哲学本体论学说, 提出了"内在自然人化" 、"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学说。同时, 李泽厚实践美学中也存在着问题:思维方式的二元论, 自然人化的"度", 双重(多重)本体, 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 如关于自然人化的"度" , 有的属于实践美学本身的在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的问题, 如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双重本体问题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共生与文化伴生
    王巨山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32-34. 
    摘要 ( 150 )   PDF(pc)(158KB) ( 257 )   收藏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不断推进, 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越来越倾向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保护", 各地纷纷划定非遗文化生态区, 并对非遗项目采取"原生态"和"生产性"保护方式, 以达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延续。透过这些措施和方法, 我们可以把非遗项目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归纳总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共生与文化伴生;在非遗保护中应注意观察非遗项目与区域文化系统内其他文化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关系, 否则活态的文化遗产可能会在保护的名义下成为文化的孤岛和碎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
    王永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35-37. 
    摘要 ( 152 )   PDF(pc)(155KB) ( 222 )   收藏
    生态道德作为与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以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 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栖居其上的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人们提高生态觉悟的伦理基础, 保护生态平衡的伦理支撑和获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保障, 由此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双重解读与哲学对话
    沈其新, 田旭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38-41. 
    摘要 ( 93 )   PDF(pc)(191KB) ( 112 )   收藏
    坚持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是创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具备的理论自觉意识。从科学维度来说,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创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遵循"解读"而非"解构"的学术主旨, 而且要坚持"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模式的统一, 实现与国外马克思学的学术对话。从价值维度来说,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创建要有利于中国现实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人类解放与历史救赎的本质差异
    李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42-44. 
    摘要 ( 176 )   PDF(pc)(166KB) ( 151 )   收藏
    卡尔 洛维特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称之为带有宗教情感和色彩的"历史救赎", 并且认为《共产党宣言》不过是以"科学预言的相反形式"坚持了信仰的特征。这种在现代西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观点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和宗教两种异质性的学说, 也抹杀了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意义。无论是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和终极目标上, 马克思哲学与宗教理论都有着本质的差异:宗教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凭借直觉的信仰体验来表达人类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而马克思则从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 以人的历史演进为依托, 为"人类的解放"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问题指出了一个实践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析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解读
    刘华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45-47. 
    摘要 ( 180 )   PDF(pc)(149KB) ( 343 )   收藏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学界通常认为其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而忽略了马克思从柏拉图的分工理论中借鉴的重要内容。分工理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占统治地位, 由此, 马克思如何看待柏拉图的分工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如何看待柏拉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马克思对柏拉图的分工理论的解读中发现不同视域下的分工理论的差异及其原因, 对于理解马克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美学60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阐析
    黄燕, 刘孜勤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48-51. 
    摘要 ( 220 )   PDF(pc)(201KB) ( 311 )   收藏
    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最为直接的理论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展开, 实现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最为核心的内容和体现。另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还体现在其于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形式"的表达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
    交易费用与专利实施权安排探析
    王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52-56. 
    摘要 ( 128 )   PDF(pc)(239KB) ( 202 )   收藏
    专利实施权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执行费用。交易费用会浪费社会资源, 减少交易数量。降低专利实施权交易费的法律安排应当是:一般情况下, 将专利实施权的大部分内容, 如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使用、进口专利产品的权利安排给专利权人;特殊情况下, 安排给先用者、合法购买者和研究实验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政府规制的法律性维度
    崔德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57-61. 
    摘要 ( 174 )   PDF(pc)(236KB) ( 147 )   收藏
    政府规制是一种特殊的法律限制模式, 我国政府规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为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规则。政府规制是修正市场机制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前提。政府规制必须具有一个科学的法律性维度。政府规制应当具有的法律性维度概括为六个方面, 即政府规制的法律基础、政府规制的法律尺度、政府规制的法律目标、政府规制的法律要求、政府规制的法律约束和政府规制的法律底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研究
    齐宁, 周实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62-65. 
    摘要 ( 180 )   PDF(pc)(207KB) ( 237 )   收藏
    在依法行政的背景下, 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应以行政权的复归与控制、回应型行政法的兴起、公共资金的最优化配置等为理论基础;在明晰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从多元的评估主体、以人为本的多向度评价与量化的评价指标、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与责任机制、评价程序的健全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法制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理论障碍批判
    杜甲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66-69. 
    摘要 ( 146 )   PDF(pc)(213KB) ( 171 )   收藏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系普遍适用的一种制度, 已有200 多年历史, 发展得较为成熟, 但它仍以其自身的独特性, 在英美法系备受争议, 大陆法系更对其予以排斥, 我国学者也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褒贬不一,适值我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之际, 通过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涵进行界定、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比较法考察以及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自身缺陷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进行剖析, 对质疑我国有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必要性的观点进行批判, 可为我国民事法律建构惩罚性赔偿制度扫清理论障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程序性正当程序的悖论与重构
    张闯, 刘福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70-73. 
    摘要 ( 148 )   PDF(pc)(203KB) ( 308 )   收藏
    在法治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法律程序, 特别是程序性正当程序的重要性被论者反复加以强调, 甚至被上升为法律的真髓所在。但实践证明, 程序性正当程序同样是一个利与弊的集合体, 它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无法面对需要加入人性化考虑的各种偶发事件。因此, 单纯地追求程序性正当程序仍然有可能导致悖论的产生, 导致与其所预设的不一致的结果出现。发现这一悖论并设计弥补方案, 是完善法律程序理论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化善治
    屈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74-77. 
    摘要 ( 149 )   PDF(pc)(192KB) ( 231 )   收藏
    闲散青少年是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 是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动用文化的系统功能, 通过弘扬权利文化、消弥歧视文化、祛除犯罪亚文化, 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进行文化整合等"文化善治", 对预防和矫治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宏观经济调控下的财政与金融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分歧评析
    于震, 刘淼, 赵振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78-81. 
    摘要 ( 209 )   PDF(pc)(215KB) ( 145 )   收藏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发展经济学中备受关注的方向之一。然而, 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始终存在观点分歧, 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线性设定是导致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为克服已有研究的缺陷, 应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出发, 着眼于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两个途径: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将数理推导和较为前沿的非线性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 捕捉更多以往研究中所遗漏的信息, 进而从根源上理解两者关系研究中的分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移性收入视角下的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辽宁为例
    张万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82-86. 
    摘要 ( 354 )   PDF(pc)(437KB) ( 301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居民收入差距保持持续扩大态势。政府转移支付作为对地区财政收支不均衡和不同社会阶层收入不均衡的调节, 理应起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但经研究发现, 转移性收入视角下的政府转移支付不仅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 而且城镇- 农村之间、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因此, 应该不断扩大转移支付中用于调节收入差距的比重, 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 建立起严格、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使转移支付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功能逐渐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支出、收入分配与城乡居民消费的经验分析
    储德银, 闫伟, 蒋辉雨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87-91. 
    摘要 ( 169 )   PDF(pc)(259KB) ( 132 )   收藏
    在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经济因素中, 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 政府支出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效应幅度基本相同, 但二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却有显著性差异;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 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产生挤出效应;尽管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差距都呈负向变动关系,但农村居民消费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弹性系数较大。另外,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短期变动分别受到其滞后两期和一期值的影响, 但政府支出和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短期变动没有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性行政垄断导致的国内市场分割程度测算---基于边界效应法的研究
    范爱军, 孙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92-96. 
    摘要 ( 210 )   PDF(pc)(263KB) ( 194 )   收藏
    边界效应法是测算市场分割程度的新兴方法, 基于边界效应法, 在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各省投入产出表中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 研究造成各省"块块"分割的地区性行政垄断因素导致的国内贸易壁垒及市场分割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之间的边界对我国省际贸易造成的障碍依然呈上升态势, 在排除了自然市场分割因素后, 地区性行政垄断因素导致的国内市场分割仍然严重, 我国要实现国内市场一体化还要做出很多努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创新集聚与金融结构协同演化机制实证研究
    张世晓, 王国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97-100. 
    摘要 ( 168 )   PDF(pc)(237KB) ( 204 )   收藏
    区域创新集聚是营造区域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在金融经济背景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区域金融结构与之相适应, 并对金融结构的形成与稳定运行产生影响, 因而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符合自组织协同特征, 其演化趋势和演化机制可以运用协同论理论进行分析, 通过对中国29 个主要创新集聚城市区域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区域金融结构是区域创新集聚与区域金融结构协同演化系统的序参量, 区域创新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金融结构演化的支配而协同演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零售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 - Tobit 两步法的分析
    徐健, 汪旭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01-103. 
    摘要 ( 194 )   PDF(pc)(174KB) ( 372 )   收藏
    中国零售业发展呈现出地区不平衡, 这与不同地区零售业实际投入类要素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在区域零售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 正确评价不同地区的零售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有针对性地优化零售业发展环境、促进零售商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的零售业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零售业非DEA 有效的地区都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潜力是影响零售业效率的重要因素;旅游业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于区域零售业效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模式再造
    李湘桔, 尹贻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04-108. 
    摘要 ( 185 )   PDF(pc)(354KB) ( 392 )   收藏
    根据建筑设计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的趋势, 在明晰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相互融合的形势、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中应用现状、现行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后, 基于知识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应是:完善建筑设计企业知识价值链、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员工激励机制和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其对改进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现行的组织机制、分配机制、建立控制机制和知识管理机制, 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就业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肖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09-111. 
    摘要 ( 162 )   PDF(pc)(193KB) ( 269 )   收藏
    数理推导证明经济增长与失业率间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我国所表现的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是因为我国存在的主要是结构性失业, 因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因此, 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仅靠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是不够的, 应加强政府干预, 政府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将解决就业问题设为优先战略目标,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长期均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增编财务预测报告
    施金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12-114. 
    摘要 ( 157 )   PDF(pc)(155KB) ( 218 )   收藏
    最佳披露预测信息的形式是编制比较完整的财务预测报告, 提供前瞻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 而其他相关的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则加强了预测性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理解性。从理论上讲, 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 但从实际上来看要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较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和监管部门的要求, 从编报范围、编制内容、具体编制方法进行披露程度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秋公族政治述论
    马卫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15-119. 
    摘要 ( 185 )   PDF(pc)(248KB) ( 457 )   收藏
    春秋时期, 公族是指列国出于历代国君的贵族成员, 其家族形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按照宗法制规定, 时君的家族构成君统, "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构成宗统, 君统以宗统为藩屏, 宗统却不可觊觎君位。然而, 春秋时期, 列国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 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展开激烈的斗争, 并最终使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贵族政治秩序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以新的政治形态取代垂死的宗法贵族政治, 成为春秋晚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军司审判权能对中晚唐司法的影响
    陈玺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20-125. 
    摘要 ( 141 )   PDF(pc)(348KB) ( 196 )   收藏
    自贞元三年以降, 直至晚唐, 军司审判权能呈现出从无到有且不断扩张的发展轨迹。涉案罪犯隶名诸军而实为百姓的交叉现象, 造成军司与府县在案件管辖问题上的严重冲突。对抗军司专断的主体力量来自部分公正严明、不畏强权的府县长官。作为唐代固有司法传统的忠实代表, 御史台、京兆府及部分属县长吏囚禁审讯乃至处死犯罪军士的行为时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 同时, 通过打击和震慑作为豪右势力的京师诸军, 也为南衙朝士挽回些许尊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朝与暹罗吞武里王朝政治关系述论---兼谈《清史稿》相关记载之错误
    王巨新, 王欣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26-129. 
    摘要 ( 301 )   PDF(pc)(200KB) ( 512 )   收藏
    《清史稿》关于暹罗吞武里王朝之建立及其与清朝之关系, 除漏载诸多史实外, 还有多处错误。吞武里王朝建立初期, 清朝对其正统地位提出质疑;随着吞武里王朝统一暹罗并积极向清朝表示友好, 清朝对吞武里王朝的态度逐渐转变;最后吞武里王朝派出朝贡使团来到北京。清朝与吞武里王朝的政治关系虽然曲折短暂, 但为以后清朝与曼谷王朝政治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废灶兴垦与苏北沿海农村的社会变迁---以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为中心的考察
    陆玉芹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30-135. 
    摘要 ( 235 )   PDF(pc)(291KB) ( 254 )   收藏
    清末民初苏北沿海农村从"弃灶私垦"到"废灶兴垦"是一个由张謇倡导从个体自为到群体自觉的行为过程, 实现了以"兴垦植棉"取代"煮海为盐"的产业转型, 引发了苏北沿海农村在人口结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诸方面重要的社会变动, 使苏北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废灶兴垦过程中, 灶民与移民、灶民与公司之间由于利益差别, 矛盾和冲突也时有发生。然而, 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也常常为新的社会整合与更高层次的沿海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南京(1853 -1864 )---以社会经济为主的考察
    刘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36-142. 
    摘要 ( 401 )   PDF(pc)(336KB) ( 1598 )   收藏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 在该城实行战时军事体制, 取缔家庭、废止商业、大兴土木、焚烧儒家经籍, 并推行毁灭偶像等移风易俗的政策, 使南京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基本上保持了高效有序的统治。因此, 太平天国中央政权在清军包围中仍得以巩固。天京事变后, 清军趁机加强围困, 太平天国形势日益紧张, 直接影响了其统治, 南京逐渐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直至最后失陷。作为太平天国的政治中心, 南京的治乱兴衰成为太平天国政局的一张晴雨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12 -1931 年间辽宁水灾与救济
    王虹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43-145. 
    摘要 ( 258 )   PDF(pc)(157KB) ( 355 )   收藏
    1912 -1931 年间的辽宁水灾发生频繁, 多集中夏秋两季, 重大水灾发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间隔时间短, 区域差异性很强, 波及地区广, 多发生于辽宁东部和南部。其成因多是由于气象灾害所致的霪雨为灾,同时战乱的频繁, 也加剧了灾害的频发。政府和社会的救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由于灾区广漠、政府救济乏力, 有灾必荒, 往往造成灾民的生存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尼僧作奸谋乱原因初探
    陆静卿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46-149. 
    摘要 ( 169 )   PDF(pc)(195KB) ( 300 )   收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佛教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不只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其中, 尼僧利用佛教作奸谋乱史不绝书, 这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弘治到康熙间唐诗品评特征概述
    方锡球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50-159. 
    摘要 ( 158 )   PDF(pc)(512KB) ( 391 )   收藏
    弘治到康熙间的唐诗品评, 涉及评价角度、评价模式和大量的概念术语, 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系统, 这一研究范式在现代传承并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复古论唐诗观和"师心"论唐诗观各有自己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特征, 它们共同表现出弘、康间唐诗观在理论重建和发展语境中的基本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心经》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地位变迁看小说意蕴的转换
    胡胜, 赵毓龙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60-165. 
    摘要 ( 228 )   PDF(pc)(329KB) ( 358 )   收藏
    《心经》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或隐或显, 近乎无处不在。然而, 其地位和作用却随着文本性质的转变而有所升降和转移。这种升降和转移正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取经故事由宗教、历史故事蜕变为文学故事的轨迹。通过《心经》地位的变迁, 我们可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由百回本小说最终实现的意蕴转换, 即在围绕小说文学意蕴而生成的"交流渠道"中, 创作者、文本、读者之间是如何实现一种"自觉的统一"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文学思潮中宋玉批评的两极走势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66-171. 
    摘要 ( 148 )   PDF(pc)(277KB) ( 454 )   收藏
    唐代文学思潮中关于宋玉批评呈现出两极走势:儒学复古思潮从宗经的文学观出发持否定态度,新文学思想以开创一代新文学的理念持肯定态度。唐代新文学思想对宋玉的肯定是唐代宋玉批评的主流, 并代表着以文学理论观照作家作品的正确的宋玉批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意识到视觉形式的升华---对"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内涵的再思考
    林科吉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72-175. 
    摘要 ( 188 )   PDF(pc)(206KB) ( 230 )   收藏
    日本学者浅见洋二重提"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命题, 他从接受理论的视角, 提出唐代中后期和宋代的诗歌读者由于广泛受到绘画影响, 可能存在"如画"或"诗中有画"的观念框架。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所含视知觉因素这个更基本的层面出发考察, 文学活动中将想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乃文学史上一个连贯而恒久的努力, 而唐宋时代由于山水画的兴起和成熟, 更有以杜甫、苏轼等人为代表的群体在创作及理论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总结, 才最终促成了诗歌领域里相关范式的确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级跳":战后至1950 年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黄万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76-183. 
    摘要 ( 185 )   PDF(pc)(382KB) ( 269 )   收藏
    1940 年代后期至1950 年代初期, 张爱玲经历了沦陷区、国统区、新中国、英殖香港、异域美国不同环境的巨大变化, 其创作呈现间歇性的"喷发" 。关注更实在的日常中国, 构成了张爱玲战后创作的出发点。她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等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先驱之作, 开掘出了使中国人感到"平等" 、"亲切"的人生, 并在电影叙事上提供了独异而纯然的中国本土的女性视角和方式。"亦报 梁京"时期的张爱玲身处新中国, 仍有着对中国女子"无告"的"入骨的悲哀"的开掘, 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妥协"中其实也有"琐碎历史"的叙事策略。香港时期的《秧歌》"平淡而近自然"地表现了"饥饿"的文学题旨, 留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张爱玲的文学"三级跳", 提供了1950 年代初中国文学中最好的小说, 也留存了此时期中国文学转型中作家的重要足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诗歌叙事中的空间标识---以拜伦的叙事诗《唐璜》为例
    杨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84-188. 
    摘要 ( 223 )   PDF(pc)(298KB) ( 350 )   收藏
    空间标识在诗歌叙事中广泛存在。无论是诗歌文本中直接出现的空间标识--- 故事场所或动态空间, 还是以此为基本要素所搭建起来的情节结构和情感结构, 空间标识均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在诗歌叙事中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或提供事件场所, 或渲染叙事背景, 或构建叙事线索, 或增强叙事节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长篇叙事诗《唐璜》中除了充分发挥传统的时间要素作为叙事的功能, 还别具匠心地利用了空间标识,从而大大丰富了《唐璜》的表现形式, 并增强了该诗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刊杂剧三十种》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价值
    曲丽玮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89-191. 
    摘要 ( 144 )   PDF(pc)(180KB) ( 276 )   收藏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保存至今唯一没有经过后人修改的元刊杂剧辑本, 其语言作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材料, 具有突出的特点:作为研究元代语言的"同时语料", 真实可信;雅俗同现的白话语体, 口语色彩突出;题材广泛, 语言内容丰富, 反映社会生活。《元刊杂剧三十种》真实地反映了元代语言的面貌, 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 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美大众传播理论的描述与思考---以《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为例
    张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92-193. 
    摘要 ( 220 )   PDF(pc)(117KB) ( 271 )   收藏
    新闻与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 不能逾越原汁原味地借鉴欧美学术源流的阶段。《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一书创立的历史观念, 秉承的媒介技术基础论, 在洞悉理论的动态平衡和发展、挖掘社会背景的内在逻辑等方面颇具价值。它与传播理论、现代科学和当今媒介的对话丰富厚重, 术语、命题解释规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用学视角下的谈判研究
    张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94-196. 
    摘要 ( 186 )   PDF(pc)(168KB) ( 162 )   收藏
    谈判是言语行为的组合, 其宗旨在于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从而协调利益关系。谈判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其语言既符合语用学中的一些原则, 同时又有背离的一面, 而后者是有特殊效果的。在异质文化背景下, 谈判双方的言语行为要彼此调适, 以尽量减少不同文化特点所带来的摩擦。从语用学视角审视谈判, 会使谈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镜
    林语堂的文化品格研究---读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高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5):  197-199. 
    摘要 ( 120 )   PDF(pc)(139KB) ( 3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