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9 ›› Issue (6): 215-220.

• 可持续发展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碑文与铭文、颂文及诔文的文体关系

李贵银   

  • 出版日期:2009-11-15 发布日期:2018-11-22
  • 作者简介:李贵银, 1979 年生, 文学博士, 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 Online:2009-11-15 Published:2018-11-22

摘要: 碑文作为一种后起的文体样式, 在文体特征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文体的影响, 其中铭文、颂文与诔文三种文体对碑文的影响最大。碑文在文体职能、创作原则、内容格局与语言特征等方面对这三种文体继承颇多。

关键词: 碑文, 铭文, 颂文, 诔文, 文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 ] 〔5 〕〔8 〕〔10 〕〔12 〕〔14 〕〔15 〕〔21 〕〔24 〕〔25 〕〔26 〕〔28 〕〔32 〕〔33 〕〔34 〕〔38 〕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 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第876 、884 、885 、613 、792 、886 、1010 、888 - 889 、624 、1014 、1023 、1039 、1039 、1040 、1043 、1022 、1000 、1028 、628 、719 、836 、830 、885 页.
〔2 〕〔3 〕〔13 〕〔27 〕〔3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 第214 、214 、157 、212 、214 页.
〔4 〕《礼记正义》卷四十九,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 第1285 页.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第1047页.
〔7 〕〔29 〕〔35 〕〔36 〕严可均校辑:《全三国文》卷二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 第1196 、1156 、1156 、1137 页.
〔9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 李贤等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73年, 第814 页.
〔11 〕〔16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第150 、142 页.
〔30 〕严可均校辑:《全晋文》,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 第1992- 1993 页.
〔17 〕〔18 〕王充:《论衡校释》卷二十, 黄晖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 第850 页.
〔19 〕〔2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第72 页.
〔22 〕周振甫:《诗经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第536 -538 页.
〔23 〕刘熙:《释名》卷六, 王云五刊刻, 四部丛刊,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年.
〔31 〕高文:《汉碑集释》,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16页.
[1] 李贵银. 蔡邕的碑文创作观--由《郭有道碑》争议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99-30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