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1): 42-46.

•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

逄增玉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逄增玉,1957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7BZW058)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 为了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 党中央向东北派出两万余名干部, 其中包括众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后, 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 党中央又向东北派出大批科技文教人员, 同时广泛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这两次大规模的人才派遣,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东北“人文不盛”的局面, 嵌入式地使东北成为工业基地的同时, 也成为科技文教都比较发达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东北的文教人才开始向关内中心地区流失, 改革开放之初和90年代后, 又出现两次较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这一背景下, 党和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业中, 必须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 而制止人才大规模流失和吸引与培养新人才, 是全面振兴东北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东北振兴, 哲学社会科学, 人才流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G127

〔1〕周保昌:《东北解放区出版发行工作的回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4-265页.
〔2〕徐澄波:《大连大众书店始末》,《书店工作史料》第三辑,北京:新华书店总店,1987年,第242页.
[1] . 立法机制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博弈关系中的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79-81.
[2] 蔡丽娟, 张芳, 王亚丰.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文化特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47-49.
[3] 关蓉晖. 诚信文化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03-10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4]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 -206 .
[5] 刘进田.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与自由价值观之通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 -7 .
[6] 臧峰宇. 犹太人问题与拜物教秘密的政治哲学探赜——《论犹太人问题》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 -17 .
[7] 高广旭. 论现代政治的信任难题及其破解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 -23 .
[8] 李彬彬.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路径——重读《神圣家族》对埃德加尔和蒲鲁东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24 -32 .
[9] 田毅鹏. 社会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3 -37 .
[10] 王庆明. 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38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