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启蒙辩证法》的隐秘主题就是焦虑与恐惧。《启蒙辩证法》与德国浪漫派的思想渊源应予重视。焦虑成为现代哲学的问题与浪漫主义密切相关。在《启蒙辩证法》与A.施勒格尔的“启蒙运动批判”之间, 存在着诸多的类似与一致。揭示启蒙中蕴含着焦虑与解释启蒙理性的情感根基直接相关。在弗洛伊德对成长期儿童的焦虑分析以及焦虑与恐惧的区分、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启蒙辩证法》的启蒙批判中, 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异在他者引发的焦虑是西方启蒙的核心问题之一。进一步地反思、遏制、消解焦虑情绪, 走向与异在他者的和解, 是推进启蒙的主要所在。理性、支配和恐怖, 是立足于这种焦虑观反思启蒙的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1〕〔15〕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0页. 〔2〕〔5〕Harry Kunneman/Hent de Vries(Hg.): Die 〔3〕博克:《镜中的阿多诺》,《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 〔4〕Axel Honneth, 〔6〕〔9〕〔10〕A.施莱格尔:《启蒙运动批判》,孙凤城编:《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82-386、378、380-381页. 〔7〕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63页. 〔8〕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5-296页. 〔11〕〔25〕保罗·蒂利希:《存在的勇气》,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32页. 〔12〕 P.墨菲:《浪漫派的现代主义与古希腊城邦》(上),《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13〕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邓安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7页. 〔14〕 何广沪选编:《蒂利希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编者前言,第7页. 〔16〕〔23〕〔2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11、212、215-216页. 〔17〕〔18〕〔19〕《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87、206、206页. 〔20〕〔21〕《弗洛伊德文集》第6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172、221页. 〔22〕〔29〕〔30〕〔31〕《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233、239、238、240-241页. 〔26〕〔27〕 〔28〕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0页. 〔32〕〔33〕J.G.阿拉普拉:《作为焦虑和平静的宗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05、127页. |
[1] |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
[2] |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
[3] | 马自力.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21-25. |
[4] | 李慧青.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6-38. |
[5] | 田坤. 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