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的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明朝廷藉旌表、从祀两途树立“先进”遗风,塑造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的道德典范。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逐渐趋于崩坏。通过对异端的全新诠释,晚明开始重建新的典范,其内在的变迁理路则是“英雄”、“豪杰”取代“儒者”,“义夫”取代“节妇”,“狂狷”取代“中行”,进而导致超越传统模范的“时尚”人物的广泛出现。进而言之,能否成为新的典范,不再取决于官方认可的道德规范,而是来自有着全新标准的民情舆论。
中图分类号:
〔1〕田艺蘅:《留青日札》卷4《模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1-182页. 〔2〕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15《公范字说》,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717页. 〔3〕金埴:《不下带编》卷2,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8页. 〔4〕金埴:《巾箱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0页. 〔5〕徐栋:《牧令书》卷16《教化·劝戒》,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第7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359页. 〔6〕冯梦龙纂:《古今笑史》第30《微词部·惜人品》,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18页. 〔7〕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2《成化至正德间人物·曹芸阁》,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8〕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间人物·冯南江》,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9〕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间人物·蔡溟阳》,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10〕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4《嘉靖至万历三十八年人物·艾恒所》、《嘉靖至万历三十八年人物·侯复吉》,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28、239页. 〔11〕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2《成化至正德间人物·沈西津》,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27-128页. 〔12〕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至万历三十八年人物·林弘斋》,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13〕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间人物·唐韦室》,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14〕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间人物·冯敕斋》,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15〕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2《成化至正德间人物·王慎庵》,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16〕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2《成化至正德间人物·沈水南》,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17〕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2《成化至正德间人物·姚纟冋庵》,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18〕〔64〕郭子章:《学政》,席启图辑:《畜德录》卷1《立志》,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19〕刘献廷:《广阳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8页. 〔20〕叶春及:《石洞集》卷10《乡贤祠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78页. 〔21〕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端宏名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51页. 〔22〕〔36〕何良俊:《四有斋丛说》卷16《史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3、143-144页. 〔23〕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相国父不祀乡贤》,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63页. 〔24〕焦竑:《澹园续集》卷5《又与金观察》,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2页. 〔25〕〔27〕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礼部·乡贤》,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54、354页. 〔26〕吕坤:《实政录》卷3《民务·修举学政》,《吕坤全集》中册,王国轩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99页. 〔28〕周晖:《金陵琐事》卷1《耻入乡贤》,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29〕李乐:《见闻杂记》卷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52-853页. 〔30〕霍韬:《第三札》,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18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98页. 〔3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2《府县·立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79页. 〔32〕〔37〕张瀚:《松窗梦语》卷6《先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2-123、122-123页. 〔33〕李绍文:《云间人物志》卷3《嘉靖间人物·陈良玉》,李绍文等:《明清上海稀见文献五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34〕戴金编:《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日本古典研究会,1966年影印本,第36页. 〔35〕李乐:《见闻杂记》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81页. 〔38〕吴安国:《累瓦二编》卷12《应谐》,王贞珉、王利器辑:《历代笑话续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39〕章学诚:《乙卯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页. 〔40〕程勿庸辑:《性理字训》第4《善恶》,日本方圆斋藏本,第7b页. 〔41〕宋讷:《西隐文稿》卷6《理学须知序》,清乾隆三年刻本. 〔42〕薛瑄:《读书续录》卷4,清雍正十二年刻本. 〔43〕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42《备忘四》,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12页. 〔44〕〔69〕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卷下《世道》,张寿镛辑:《四明丛书》第2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179、1188页. 〔45〕彭时:《灾异陈言疏》,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73页. 〔46〕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3《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2页. 〔47〕朱元璋:《宝训》卷4《屏异端》,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518-519页. 〔48〕吕柟:《泾野子内篇》卷2《云槐精舍语》第3,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页. 〔49〕李乐:《续见闻杂记》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20-721页. 〔50〕〔51〕吕坤:《呻吟语》卷1《内篇·礼集·谈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7、53页. 〔52〕陈确:《陈确集·文集》卷8《困勉斋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10页. 〔53〕陈确:《陈确集·文集》卷5《异端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6页. 〔54〕吴树虚纂修、曹中孚标点:《大昭庆律寺志》卷1《兴建上》,赵一新总编:《杭州佛教文献丛刊》第12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5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3《语录》3《传习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56〕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卷2《语录》上,1912年刊本. 〔57〕焦竑:《支谈》上,《宝颜堂秘籍》汇集,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石印本. 〔58〕汪道昆:《太函集》卷66《重修度门寺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373页. 〔59〕田艺蘅:《留青日札》卷1《攻异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3页. 〔60〕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萧公权:《迹园文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48页. 〔61〕Wm. 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Ming Thought(eds.),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5. 〔62〕杨锵:《放言》,黄宗羲编:《明文海》卷100,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2页. 〔63〕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7《豪爽》,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48页. 〔65〕〔66〕张怡:《玉光剑气集》卷31《惩诫》,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10、1111页. 〔67〕张尔岐:《蒿庵集》卷1《袁氏立命说辨》,张翰勋整理,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45页. 〔68〕李贽:《续焚书》卷1《与焦弱侯》,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70〕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8《家政》,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64页. 〔71〕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72〕袁黄:《宝坻政书·自治书》,刘邦谟、王好善编辑:《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第80册《了凡杂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883页. 〔73〕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2《答袁无涯》,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191页;袁中道:《游居柿录》10,《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下册,附录2,第1671页;钱希言:《戏瑕》3《赝籍》,《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附录2,下册,第1671页. 〔74〕〔75〕张怡:《玉光剑气集》卷19《艺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35、738页. 〔76〕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谐谑·物带人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63-664页. 〔77〕尤侗:《艮斋杂说》卷5,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5页. 〔78〕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两大教主》,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下册,第691页. 〔7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紫柏祸本》、《释道·憨山之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下册,第690、692页. 〔80〕徐日久:《复陈子金》,周亮工辑:《尺牍新钞》卷9,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31页. 〔8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8页. |
[1] | 吴大昕.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26-136. |
[2] | 李云泉.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6-112. |
[3] | 赵轶峰. 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对现代早期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再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43-152. |
[4] | 杨向艳. 议狱缓死:万历朝续妖书案之皦生光狱始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59-165. |
[5] | 陈宝良. 明代中后期的官场生态与官场病的形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6-136. |
[6] | 叶锦花. 明代盐场制度变革与州县赋役调整——以福建同安县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37-144. |
[7] |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
[8] | 齐畅.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6-120. |
[9] |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147. |
[10] | 叶锦花. 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40-151. |
[11] | . 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37-138. |
[12] | . 从银、力差的变迁看明代均徭法的演化路径——以浙江地区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8-109. |
[13] | . 明初磨勘司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20-128. |
[14] | . 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48-158. |
[15] | . 《明史》万稿与王稿类传的异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59-1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