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3): 193-199.

•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

周海波   

  • 出版日期:2014-05-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周海波,1958年生,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071)。

  • Online:2014-05-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到“民国文学”研究,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概念,而且也是文学史研究与撰述的方法论的变革,是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转型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学术视阈。首先,“民国文学”研究淡化了“现代”的困扰,使文学研究真正回归到“文学的”研究,带来了研究疆界、研究范式、文学观念的突破,重新提出中国文学的“新”与“旧”、“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在新的文学史叙史,即在民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作家重读问题。

关键词: 民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新文学, 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周维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民国视野”述评》,《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3〕张武军、高阿蕊:《民国历史文化形态与文学民族话语考释——兼论民国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的相辅相成》,《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
〔4〕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5〕李怡:《“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
〔6〕李怡:《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7〕〔18〕张福贵:《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
〔8〕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9〕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0〕王国维:《文学与教育》,《王国维集》(第一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84页。
〔11〕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集》(第四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12〕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3〕雁冰:《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号。
〔1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
〔15〕守常(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号,1916年8月15日。
〔16〕吴宓:《评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17〕曹慕管:《论文学无新旧之异》,《学衡》1924年第32期。
〔19〕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0〕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1〕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2〕梁实秋:《古典文学的意义》,《偏见集》,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47页。
〔23〕郝庆军:《民国初年“黑幕小说”的渊源流变与想象空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4〕秦弓:《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
[1] 彼得·斯坦纳 姜原2. 文学史上的达尔文主义与反达尔文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210-214.
[2] 王达敏. 40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挖潜与突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7-22.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5]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6] 刘勇. “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1-14.
[7] 朱德发. 文体自觉意识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47-154.
[8]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1]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2] 逄增玉, 孙晓平.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新文学出版的勃兴与繁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201-20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魏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5-208.
[15] 刘刚, 逯宏. 评方铭著《战国文学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19-22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