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152-157.

• • 上一篇    下一篇

复杂性思维模式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当代变革——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

范永康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范永康,1972年生,文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云南 曲靖 655200)。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JA751011)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摆脱了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简单性思维模式,运用复杂性的辩证思维,重新理解了“文学反映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揭示出文学文本与历史或社会现实、与政治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联,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内部的社会历史和政治已经被形式化和意识形态化,进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进行了两大革新:一是批评路径的逆转;二是对其他批评方法的穿越和综合,从而打破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中长期存在的隔离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僵局,实现了文本形式分析与意识形态批评的有机融合,但是,还没有完全做到“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辩证统一。如何构建能够吸引新一代学者的,有魅力、有活力的、复杂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方法和新形态,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关键词: 复杂性思维模式,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1〕 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9〕〔12〕〔21〕〔23〕〔24〕〔27〕〔32〕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46、35-36、4、325、7、14、262、13页。
〔3〕 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孙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4〕 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5〕 埃德加·莫兰:《论复杂性思维》,陈一壮译,《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 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16页。
〔7〕〔14〕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序言》,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8〕〔30〕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154页。
〔10〕 吴琼:《走向一种辩证批评:詹姆逊文化政治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8页。
〔11〕〔13〕〔16〕〔17〕〔19〕〔20〕〔22〕〔25〕〔26〕〔28〕〔29〕〔33〕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9、99、26、71、69、42、7、66、88、37、73、3页。
〔15〕 Tamsin Spargo(ed.),Reading the Past:Literary and History,NewYork:Palgrave,2000,p.6.
〔18〕 詹姆逊:《詹姆逊文集2:批评理论与叙事阐释》,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31〕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