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171-174.

• • 上一篇    下一篇

节奏与和谐:怀特海的审美教育思想研究

刘晓波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刘晓波,1961年生,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71)。
  • 基金资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DAA11017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11YJA720032);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D/2013/01/044)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节奏”与“和谐”这两个范畴在怀特海的美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怀特海的审美教育以过程哲学为逻辑起点,力图克服二元分裂的教育实践,强调整体视野和整合多元的方法论,呈现节奏与和谐的生命状态的审美表征。怀特海设计的融合“柏拉图式”和“本尼迪克特教派式”的课程模式,均内在地包含着对和谐精神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怀特海, 节奏, 和谐, 美育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7〕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03、31、32、65、54、97、1、85、31、80、31、12、12、85、21-22、95页。
〔16〕李武装、刘曙光:《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批判逻辑与人类精神的理性主义优位诉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2] . 中西传统哲学论个体性的不同路径——从莱布尼兹单子论和郭象独化论的比较视野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34-37.
[3] 张晶.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1-206.
[4]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5] 唐延明. 司法和谐问题上的三个认识误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76-79.
[6] 马鹏巍. 论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40-242.
[7]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8] 周国文. 公共善、宽容与平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8-32.
[9] 张威.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41-43.
[10] 龚耀南. 论和谐感的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5-27.
[11] 高燕宁, 李楠. 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与和谐社会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34-36.
[12] 徐海燕. 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女性和谐发展———对大众传媒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审视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56-58.
[13] 盖光. 文艺学的生存论关注与日常生活生态审美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72-175.
[14] 王宇弘. 通感修辞的心理美学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05-207.
[15] 张首先. 批判与超越:后人道主义和谐生态理念之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9-3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