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4): 23-28.

•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类哲学的超越性

张伟   

  • 出版日期:2014-07-20 发布日期:2019-01-21
  • 作者简介:张伟,1956年生,哲学博士,辽宁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教授(辽宁 沈阳 110036)。

  • Online:2014-07-20 Published:2019-01-21

摘要: 类哲学是人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的理论体系,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类是具有超越性的概念,可以和任何对象建立关系,是消融在普遍关系中的一种存在。类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必然会对传统的哲学理论问题以新的阐释,并从中显示出类哲学自身的超越性。

关键词: 类哲学, 双重生命,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超越性


〔1〕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8页。
〔2〕卢里亚:《生命——一项未完成的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21页。
〔3〕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4〕〔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4、177-178页。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0、387页。
〔7〕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4页。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23页。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1-152页。
〔10〕〔11〕〔12〕〔1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01、183、201、201页。
〔1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5页。
〔15〕〔16〕〔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49、72、7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20〕〔21〕〔22〕〔23〕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 胡友峰.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21-30.
[2]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误区及其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6-61.
[3] 胡延风, 姚黎君.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3-26.
[4] 王晓红. 人与自然的史前对话——— 《史记·五帝本纪》另一种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51-257.
[5] 曾繁仁. 发现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与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0-164.
[6] 胡铁生, 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209-212.
[7] 曹锦秋. 循环经济立法价值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60-62.
[8] 王韶春.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26-28.
[9] 徐春. 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1-1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