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西方国家企业法与公司法纷纷进行改革,出现了一批与传统企业形态截然不同的新型企业形态,这些新型企业形态打破了原有企业形态的范式,在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资合企业与人合企业、公司企业与合伙企业的关系等方面突破了企业法理论传统与经典的教义,以一种无约束、去规范化的态势迅猛发展。我国现有企业形态是在长期企业立法实践中累积形成的,其没有按照统一的立法思路展开,这造成了我国企业形态的陈旧与僵化。21世纪我国在企业形态立法方面,应关注西方企业形态的发展,并注重企业形态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应注重企业形态创新机制的培养。
〔1〕〔4〕〔13〕〔19〕何新容:《合伙人的有限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57、95、5-6、27-29页。 〔2〕 Fallany O. Stover, Susan Pace Hamill,“The LLC Versus LLP Conundrum: Advice for Businesses Contemplating the Choice”,Alabama Law Review,vol.50(1999),p.816. 〔3〕Arthur R.Milier, Thomas L.Gossman, Business Law,New York:Foresman and Company,1990,p.831. 〔5〕吉田正之:《合同公司的发展状况》,王保树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2页。 〔6〕潘星、仝斌斌:《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述评》,《德国研究》2009年第1期。 〔7〕〔8〕蒋舸、吴一兴:《德国公司形式的最新变革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9〕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政法论坛》2007年第6期。 〔10〕H. Kohl:《欧盟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发展趋势》(代序),吴越:《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04页。 〔11〕马骏驹:《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论和立法问题之探讨》(中),《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12〕Editor, 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LLPs,The Business Times (Singapore), 2005-03-19. 〔14〕刘燕:《我国有限责任合伙立法的模式选择》,王保树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10页。 〔15〕莱纳·克拉克曼、亨利·汉斯曼:《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罗培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9-10页。 〔16〕J. Dennis Hynes, Mark J. Loewenstein, Agency, Partnership, And The LLC: The law of Unincorporated Business Enterprises, Cases, Materials, Problems,New York:Sixed Edition,p.763. 〔17〕 〔18〕托马斯·莱塞尔等:《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2-13页;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818、849页;伊夫·居荣:《法国商法》,罗结珍、赵海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27-229页。 〔20〕〔23〕廖凡:《美国非公司型有限责任企业初探》,《法学》2003年第9期。 〔21〕〔25〕顾敏康:《我国目前不应引入美国式的有限责任公司》,王保树编:《非公司企业法制的当代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3页。 〔22〕〔26〕宋永新:《美国非公司型企业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24〕刘小勇:《解读日本2005年公司法的大修订》,《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期。 〔27〕吴建斌:《从日本公司形态整合看中国统一公司法趋势》,赵旭东编:《国际视野下公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3页。 〔28〕邓峰:《普通公司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1-72页。 〔2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30页。 〔30〕徐胜强:《企业形态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31〕李海龙:《商事组织间的现代博弈———对 Larry E.Ribstein〈非公司组织的勃兴〉的阐释》,《北方法学》2012年第4期。 〔3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6页。 〔33〕骆旭旭:《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法律工具选择——以国际软法与硬法的互动为切入点》,《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
[1] | 吴家骏. 对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再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55-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