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5): 187-192.

•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

卢永和   

  • 出版日期:2014-10-20 发布日期:2019-01-22
  • 作者简介:卢永和,1972年生,文学博士,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江苏 扬州 225002)。
  •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40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155C);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3XZW06)

  • Online:2014-10-20 Published:2019-01-22

摘要: 胡怀琛与吴芳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杰出诗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的共同志趣,令二人缔结私谊。两人不傍党派门户,共同发出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主张诗不分新旧及文言白话,要在汲取中国古诗的诗学智慧,并借鉴西洋诗歌的艺术精髓,使白话新诗走中西融合创新之路。胡怀琛和吴芳吉反对五四早期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张扬新诗的文学本体价值,但两人在五四时期遭遇新旧两派均不认同的尴尬。目前他们的诗学思想价值亦有待重估。

关键词: 胡怀琛, 吴芳吉, 新诗, 旧诗, 第三种声音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1页。
〔2〕〔3〕〔8〕胡怀琛:《诗学讨论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年,第73-74、74-75、73页。
〔4〕〔5〕〔13〕〔20〕〔48〕胡怀琛:《大江集》,上海:梁溪图书馆,1924年,第30、30-31、24、22-23、45页。
〔6〕〔7〕〔47〕胡怀琛:《小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23、27、23页。
〔9〕〔10〕〔21〕〔31〕〔33〕〔45〕〔54〕胡怀琛:《文学短论》,上海:大中书局,1924年,第155、41、133、99、6、37、94-95页。
〔11〕〔34〕〔36〕胡怀琛:《新诗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8、3-4、27页。
〔12〕〔14〕〔18〕〔19〕〔22〕〔23〕〔24〕〔28〕〔29〕〔30〕〔32〕〔38〕〔42〕〔49〕吴芳吉:《吴芳吉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451、558、555、553、558、543、534、422、558、559、543、1、328、1343页。
〔15〕〔16〕〔39〕〔40〕〔44〕吴芳吉:《三论吾人眼中之新旧文学观》,《学衡》1924年第31期。
〔17〕胡怀琛:《诗歌学ABC》,上海:ABC丛书社影印本,1929年,第78页。
〔25〕赵景深:《我与文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26〕〔35〕胡怀琛:《白话诗文谈》,上海:广益书局,1921年,第31、13页。
〔27〕吴芳吉:《再论吾人眼中之新旧文学观》,《学衡》1923年第21期。
〔37〕赵黎明:《“诗辨”意识与古典主义“新诗”观念的建立———胡怀琛关于新诗文体理论的另一种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
〔41〕吴芳吉:《吾人眼中之新旧文学观》,《湘君》首期,1922年。
〔43〕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第6页。
〔46〕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7页。
〔50〕朱右白:《中国诗的新途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页。
〔51〕鲁迅:《感旧以后(一)》,《鲁迅全集》卷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47页。
〔52〕胡安定:《跨越新旧的“第三文学空间”——论新文学发生初期的“蝙蝠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
〔53〕吴芳吉:《吴芳吉诗文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55〕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诗刊》创刊号,1931年。
〔56〕〔57〕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刘运峰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1]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2] 王锺陵.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 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77-185.
[3] 张洁宇. “新诗分歧路口”上的梁宗岱———论1930年代梁宗岱诗学理论的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12-218.
[4] 钱静. "五四"新诗语言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17-220.
[5] 张桃洲. 析分与整合: 百年新诗形式探索的非线性梳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43-1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