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筱田治策:《白头山定界碑》,乐浪书院,1938年,第223-228页;李汉基:《韩国的领土》,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6年,第328页。〔2〕总理衙门辑:《吉朝分界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续编》(5),2005年,第1793-1794页。〔3〕〔36〕《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五卷,第1925、2391页。〔4〕《吉朝分界案》“总理衙门奏”,第1795-1799页。〔5〕《吉朝分界案》“礼部片复,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六日到”,1829-1830页。〔6〕《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五卷,第1961-1962、2041-2042页。〔7〕《清圣祖实录》卷246,康熙五十年五月癸巳,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六册,第441页;卷247,康熙五十年八月辛酉,第六册,第448页。〔8〕《白山图》收入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舆地图》中,书号:古4709-1。〔9〕〔10〕李灿编:《韩国的古地图》,首尔:泛友社,1991年,第264-265、64页。〔11〕首尔大学奎章阁编:《朝鲜后期地方地图》“江原道、咸镜道篇”,2000年影印。〔12〕首尔历史博物馆收藏,图号:首13157。〔13〕交涉衙门编:《问答记》,1885年,奎章阁书号:21041。〔14〕《问答记》“彼员答幅”,胶片第33页。〔15〕《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来文,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七日到”,第1810页。〔16〕《问答记》“答送另幅”,胶片第35页。〔17〕《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等来文,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七日到”,第1811页。〔18〕李重夏:《别单草》,1887年,收入《土门勘界》,奎章阁书号:21036,胶片第11页。〔19〕李重夏:《追后别单》,1885年,收入《土门勘界》,胶片第10-11页。〔20〕《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来文,光绪十二年三月初六日到”,第1831-1833页。〔21〕《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来文,光绪十三年七月初二日到”,第1859页。〔22〕〔23〕《吉朝分界案》“总理衙门奏”,第1838-1839、1838-1839页。〔24〕〔26〕《吉朝分界案》“总理衙门奏”,第1840-1841、1841-1843页。〔25〕《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等来文,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七日到”,第1811页。〔27〕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1295页;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12-315页。〔28〕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编:《旧韩国外交文书》第八卷《清案1》,汉城:高丽大学出版部,1970年,第328页。〔29〕《通文馆志》卷12《纪年续编》,高宗二十三年丙戌,《国译通文馆志》3,世宗大王纪念事业会,1998年影印,《附录》第56-57页。〔30〕李重夏:《勘界使交涉报告书》“四月十三日再答华员”,1887年,奎章阁书号:11514之2,胶片第5-7页。〔31〕李重夏:《丁亥状启》,收入《土门勘界》,胶片第17页。〔32〕李重夏:《勘界使交涉报告书》“闰四月十六日”,胶片第19-21页。〔33〕《吉朝分界案》“照录吉林将军来文,光绪十三年七月初二日到”,第1858页;李重夏:《丁亥状启》,胶片第20页;《覆勘图们界址谈录公文节略》,石光明等编:《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影印本,第83-85页。〔34〕《吉朝分界案》“照录本衙门行吉林将军,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第1867页。〔35〕《吉朝分界案》“照录北洋大臣来文,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第1886-1889页;《覆勘图们界址谈录公文节略》,石光明等编:《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第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影印本,第83-85页。〔37〕《吉朝分界案》“照录本衙门行吉林将军,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第1871-1872页。〔38〕《吉朝分界案》“照录北洋大臣文,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九日”,第1845页。〔39〕《旧韩国外交文书》第八卷《清案1》,第437、445页。〔40〕《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摘录)“吉林将军衙门来文,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杨昭全、孙玉梅主编:《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230-1232页。〔41〕《旧韩国外交文书》第八卷《清案1》,第451、463页。〔42〕《旧韩国外交文书》第八卷《清案1》,第476-478页。〔43〕《吉朝分界案》“总理衙门奏”,第1884页。〔44〕李重夏:《丁亥别单草》,收入《土门勘界》,胶片第13页。〔45〕李花子:《黑石沟土石堆考》,《清史研究》2014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