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1): 149-155.

• 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 上一篇    下一篇

《吕氏春秋》的乐论问题

祁海文   

  • 发布日期:2015-02-15
  • 作者简介:祁海文,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 基金资助: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12RWZD06)

  • Published:2015-02-15

摘要: 《吕氏春秋》论乐的核心观念是“和适”,“和适”既是乐的审美本质,又是“先王定乐”的基本法则;既决定了乐的审美愉悦特征,又决定了“大乐”、“适音”、“衷音”与“侈乐”、“淫乐”之分。由“适音”与“侈乐”之分,《吕氏春秋》提出了“以适听适则和矣”的审美原则,以此为前提探讨了乐之审美的“全生”、“养性”和乐与政治的关系及其教化天下的功能。《吕氏春秋》的乐论是有其自身的内在统一性的,是以乐的“和适”之审美本质为核心的关于乐的审美愉悦特征、审美心理原则和乐之审美的养生作用与教化功能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乐, 和适

中图分类号: 

  • I0

〔1〕汪中:《吕氏春秋序》,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第4册,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3244页。〔2〕杨树达:《读吕氏春秋札记》,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0、201页。〔3〕〔11〕〔12〕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257、257、264页。〔4〕张富祥:《王政全书:〈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5〕吉联抗:《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5-7页。〔6〕田凤台:《吕氏春秋探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305页。〔7〕缪钺:《〈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缪钺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6-87页。〔8〕〔1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14、413-414页。〔9〕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210页。〔10〕王启才:《〈吕氏春秋〉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06页。〔1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209-210页。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