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160-167.

• 意象创构论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

陶水平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陶水平,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 南昌 330022)。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意象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意象论美学则是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学科最核心的理论范式之一。意象创构论是贯穿朱志荣全部美学著作的一条主线,它远绍刘勰、康德和朱光潜,近接王明居、汪裕雄和蒋孔阳,比较清晰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意象创构的机制与奥妙。意象创构论美学把审美意象作为美的本体和艺术本体,认为美即是审美意象;提出自然意象、人生意象和艺术意象的三种意象形态,扩大了审美意象的范围;探索了审美意象创构的各种内在规律,在《易传》、子思、孟子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性创化”的精辟见解;在兼综前辈学者意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意象创构的一气贯通说:试图以意象为核心范畴,重新梳理和阐释中国本民族的艺术哲学、审美理论和文学理论。朱志荣意象论美学以善于综合创新、理论运用和批评实践在当代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创获,产生了相当的学术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和讨论的问题。意象论关乎文学创作的“首术”与“大端”,理应成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学理论的基元。意象论美学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理论范式非常重要,可以以审美意象作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元范畴,并以此作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意象, 审美意象, 意象论美学, 意象创构论

中图分类号: 

  • B83

〔1〕王夫之:《周易外传》卷六,《船山全书》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1039页。
〔2〕章学诚著、严杰等译注:《文史通义全译》上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4页。
〔3〕王充著、袁华忠等译注:《论衡全译》中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83页。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48页。
〔5〕〔6〕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5、493页。
〔7〕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1页。
〔8〕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中国之美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1页。
〔9〕朱光潜:《诗论》,《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3页。
〔10〕〔11〕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446、466页。
〔12〕〔13〕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52、243页。
〔1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78页。
〔15〕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3 页。
〔16〕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6页。
〔17〕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修订稿,《宗白华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3页。
〔18〕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19〕〔20〕〔21〕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165、177页。
〔22〕〔23〕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1、90页。
〔24〕〔25〕〔26〕〔27〕〔28〕〔31〕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23、53、19、21、12页。
〔29〕〔30〕〔33〕朱志荣:《中国文学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4、20、10页。
〔3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129页。
〔34〕顾祖钊:《艺术至境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
〔35〕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3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9页。
〔37〕〔38〕刘锋杰等:《人间词话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68页。
〔39〕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40〕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2页。
〔41〕金人瑞评点:《水浒传》,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6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