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194-201.

• 意象创构论讨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

许宏香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许宏香,文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16)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在西方美学为审美与道德划界的地方,王国维看到的更多的是相似性和相关性,他通过深入求证人生问题,以“无用之用”构建富有现代人文主义气息的美学话语。这种结果的形成不仅源自西学影响,更离不开本土问题意识和历史视域的潜在推动,体现出儒家心性传统在各种因素碰撞中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丛聚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就人生、道德、情感、美学等关联“问题域”背景,及“东洋伦理”的心性之思和实践价值会解“无利害性”的思维路径和精神实质而言,从审美感知方式的无利害到审美结果的道德功利转化与儒家心性传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两者多有交叉甚至相互掣肘与矛盾之处,需避免简单“整体性”的肯定或否定研究,以便回溯或重构王国维“尊德性”的儒学价值判断,折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于本土儒家学术资源的交叠与回应。

关键词: 尊德性, 儒家心性传统, 无利害性, 美学, 伦理, 情感

中图分类号: 

  • B83

〔1〕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26〕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第9-11、15页。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55页。
〔4〕路新生:《“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231页。
〔7〕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8〕温伟耀:《心性之学与新约人性论》,刘小枫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483-497页。
〔9〕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胡逢祥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10〕〔12〕〔16〕〔17〕〔18〕〔20〕〔22〕〔23〕〔24〕〔38〕王国维:《孔子之学说》,姚淦名、王燕编:《王国维文集》(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1、81、61、62、76、67、77、67、77、62页。
〔1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胡逢祥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13〕〔31〕〔37〕〔39〕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胡逢祥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14、18、17页。
〔14〕〔41〕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位置》,胡逢祥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7、106页。
〔15〕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傅杰、邬国义编:《王国维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19〕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21〕李承贵:《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5〕王守仁:《书诸阳卷(甲申)》,《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27〕〔28〕王国维:《去毒篇——雅片烟之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之注意》,胡逢祥编:《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3-64、66页。
〔29〕夏中义:《王国维:世纪苦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30〕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蓝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32〕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8页。
〔33〕刘殿爵:《The Doctrine of Kuei Sheng 贵生in the Lu-shih ch’un-ch’iu 吕氏春秋》,《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1992年第2期。
〔34〕王国维:《孟子之学说》,姚淦名、王燕编:《王国维文集》(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35〕江文思、安乐哲编:《孟子心性之学》,梁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9-100页。
〔36〕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40〕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傅杰、邬国义编:《王国维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42〕罗钢:《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3〕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