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5): 35-39.

• 《资本论》的形上批判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自我到社会——一种对主体间性思想的逆向分析

毛林林   

  • 出版日期:2015-10-15 发布日期:2015-10-15
  • 作者简介:毛林林,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 Online:2015-10-15 Published:2015-10-15

摘要: 作为一位典型的唯心主义者,费希特的理论似乎很难与一种主体间性思想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我们从费希特的“理性存在物”概念入手,分析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就会发现一种基于承认他人自由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并非基于一个绝对无条件的自我,而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物”。借助于对理性存在物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澄清,费希特知识学中的绝对自我便过渡到了社会存在中的有限个体。而这个过渡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自由的道德本质。自由使道德得以存在,道德使人确认人在实践上具有自由。自由与道德的相互确认,通过个人对他人的自由的承认表现出来。每个人都通过限制自我的自由来实现自己与他人的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无疑可以说,在费希特的理论中,的确已存在一种主体间性思想,而这一理论结果,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各个时期的哲学形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费希特, 自我, 社会,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 

  • B516

〔1〕〔2〕〔3〕〔4〕〔5〕〔6〕〔7〕〔15〕〔18〕〔19〕〔20〕〔21〕〔22〕〔24〕梁志学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57、264、264、265、280-286、315、265、300、9、12、22、312、335页。
〔8〕〔1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序言,第1-3、119页。
〔9〕R.劳特:《费希特‘知识学’在二次大战后的形象》,《德国哲学》第3辑,第40页。
〔10〕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19页。
〔11〕〔12〕〔13〕〔14〕〔16〕〔25〕〔26〕梁志学:《费希特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221、221、221、229、244、243页。
〔23〕R.劳特:《费希特的社会概念——社会经验的先验构成》,《哲学译丛》1989年第4期。
〔27〕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73页。
[1] 张宗艳. 论思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25.
[2] 马新宇. 虚无之为主义——“虚无主义”概念使用模式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7-34.
[3] 保罗·赞瑞巴卡保罗·赞瑞巴卡(Paul,Zarembka). 摆脱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的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5-13.
[4] .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20.
[5] .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26-30.
[6] .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7-40.
[7] 段忠桥. 正义、自由与私有财产——G.A.科恩对诺齐克“张伯伦论证”的再次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8-23.
[8] 孙丽姝. 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209-211.
[9] 董晋骞. 费尔巴哈哲学:现代哲学的重要开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0.
[10] 张政文. 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4-9.
[11] 李海峰. 论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及其真理的生成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16-22.
[12] [美]埃里克·S.尼尔森,(王佳鑫,李大强 译). 从高清海哲学理论创新谈起什么缺失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1-16.
[13] 李义天,张容南.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良善生活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22.
[14] 梁玉水. 马克思的诗歌:重构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2-35.
[15] 丁宁. 论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内涵及其现时代重构的合理化途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0-3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