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冲击,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不断式微,民众精神文化内涵空乏现象严重,传统民俗的复兴问题广受关注。但在当下的实际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俗表达模糊、对不断消解的民俗与需要复兴的民俗之间缺乏细致界定和准确把握的情况。事实上,我们要复兴的民俗必须是具有维度清晰的结构性内容、切合民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又具有存在与传承特定场域的民俗。民俗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具备科学理性的民俗复兴观念,把民俗复兴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不仅要对民俗复兴活动进行统筹规划,还要灵活把握和选择民俗复兴的具体路线。一是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制度,采取恰当的宣传、鼓励、引导手段,让民众清楚社会的主流导向;二是广泛发动民众,保护和鼓励民众的民俗兴趣和热情,为他们采用民俗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创造条件。
中图分类号: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0页。 〔2〕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扬·哈罗德·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概论》,李扬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4〕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10页。 〔5〕〔6〕〔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0、1-2、30-31页。 〔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 〔9〕岳咏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10〕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11〕高丙中:《“端午民俗研讨会”上众学者论“民俗复兴”》,《民间文学论坛》2004年第3期。 〔12〕〔14〕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13〕赵世瑜:《〈泰山香社研究〉所作“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页。 |
[1] |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68. |
[2] | 朱健刚. 社会企业在当代中国的阶段定位与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9-77. |
[3] | 陈鹏.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78-85. |
[4] |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146. |
[5] | 黄新华.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65-71. |
[6]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7] | 邓国胜, 辛华.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9-85. |
[8] | 张祖平.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86-93. |
[9] | 宋言奇. 城市社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7-192. |
[10]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11]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12]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13] | 徐家良,许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5-49. |
[14]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15] | 徐永祥,侯利文. 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