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5 ›› Issue (6): 5-11.

• 形而上学的当代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

程广云   

  • 出版日期:2015-12-15 发布日期:2015-12-15
  • 作者简介: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X073)

  • Online:2015-12-15 Published:2015-12-15

摘要: 研究毛泽东的“两论”和邓小平的“三论”,应结合它们的语境和语用,探析其中深层语义,我们会发现政治形而上学和政治实践哲学两个不同的基本面向。 “两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来置换唯物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相互蕴含。后者具有三个基本层面:实践论是由战争认识论和革命认识论发展到哲学认识论,矛盾论是由军事辩证法和政治辩证法发展到哲学辩证法。邓小平的“三论”,其实是从生产力论回归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的实践论与毛泽东的实践论同中有异,邓小平的不矛盾论与毛泽东的矛盾论异中有同。因此可以说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也就是从政治的形而上学发展到政治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 实践论, 矛盾论, 生产力论, 政治形而上学, 政治实践哲学

中图分类号: 

  • B03

〔1〕〔2〕〔8〕〔9〕〔11〕〔17〕〔18〕〔20〕〔22〕〔27〕〔28〕〔38〕〔4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111-112、305、319、282-283、181、180、225、204、136、139、284、161页。
〔3〕〔4〕〔5〕〔6〕〔40〕《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7、897、899、1057、1031页。
〔7〕〔10〕〔12〕〔35〕〔3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3、840、839、806、694页。
〔13〕〔14〕〔15〕〔16〕〔19〕〔23〕〔24〕〔25〕〔26〕〔29〕〔30〕〔31〕〔32〕〔33〕〔39〕〔4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9、477、478、490、482、480、541、546-547、547、509、511、590、606、613、663、534页。
〔21〕〔34〕〔37〕〔41〕〔42〕〔43〕〔4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7、1195、1273、1486、1487、1487、1132页。
〔47〕〔51〕〔5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87、89页。
〔48〕《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页。
〔49〕〔5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印:《“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下册,北京,1988年,第404、415页。
〔53〕〔54〕〔55〕〔57〕〔58〕〔59〕〔6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275、372、113、374、209、249页。
〔56〕《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9页。
[1]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2]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20.
[3] 吴照玉. 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及其解决路径——皮凯蒂与马克思的分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1-26.
[4]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5] 刘亚军.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60-65.
[6] 皮家胜. 身体与空间:拓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24.
[7] 张岩, 李闯. 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与人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36-39.
[8] 张丽. “中国梦”内在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哲学思考——2013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5-200.
[9]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29-32.
[10] . “人的存在”本质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33-35.
[11] . 天下观念、民族国家与现代认同——权力与教化变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2-27.
[12] . 超越“资本的文明”:“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道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25-31.
[13] . 经济人与共产主义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及其达成——基于人和社会行为机制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8-42.
[14] 王东红. 对象性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1-44.
[15] 付志平, 张光辉. 论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当代中国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5-5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5]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6]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7]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8]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9]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
[10]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