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的当代创新,它强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灵活运用的商业模式丰富了第三部门的运作方式。梳理社会企业的发展历史并总结其经验,可以明晰社会公益事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国在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路径创新。纵观社会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兼具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双重价值和目标,社会企业比较发达活跃的领域,往往都是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在这里传统商业组织无暇顾及,政府与慈善机构的作用不大。当下我国面临着公共服务欠缺、就业形势严峻、环境恶化等多种社会问题,需要社会企业的积极介入。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可以通过推广宣传社会企业家精神、创造有利法律环境、加大政府扶持、规范专业化职业化标准等方式,引导社会企业积极介入公益事业,增强社会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
中图分类号:
〔1〕缪晨霞:《社会企业:摸索实现社会理想的盈利模式》,《新京报》2012年3月5日,第13版。 〔2〕郑娟、李华景:《社会企业创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7期。 〔3〕王名等: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2-285页。 〔4〕和春雷主编: 《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1-12页。 〔5〕徐会坛:《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简史》, 《中国慈善家》2015年第4期。 〔6〕刘振国:《非营利组织的新形式——社会企业》, 《中国社会组织》2008年第2期。 〔7〕金仁仙:《日本社会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借鉴意义》, 《企业管理》2015年第3期。 〔8〕陈雅丽:《香港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理论月刊》2014年第12期。 〔9〕黄江松、于晓静:《扶持社会企业发展要突破四大障碍》, 《前线》2012年第9期。 〔10〕陈雅丽:《社会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社会工作》2014年第3期。 |
[1] | 徐延辉. 保障问题的经济社会学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58-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