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5): 29-37.

• 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乡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结构、现状及其代际分化——基于湖南、安徽与贵州三省的实证调查

罗竖元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罗竖元,社会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贵州 贵阳 55000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SH034);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目标,其关键在于引导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现阶段随着农民工“二次分化”的加剧,引导农民工在大城市实现异地市民化的同时,返回当地中小城镇实现就地市民化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现实选择。返乡农民工的就地市民化由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身份认同和经济适应四个维度构成。目前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程度不仅在内部结构上呈现出“文化性超前、物质性滞后”的特征,而且在外部结构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趋势。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适应这一指标上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即使他们的客观收入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与城市人比较之下产生的“发展型”相对剥夺感客观上严重地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适应水平。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就地市民化, 代际分化, 异地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 

  • C913

〔1〕Feng W,Zuo X,Ruan D.,“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Living under the Shadow of Socialisml,”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6,no.2(2002),pp.520-545.
〔2〕Vanderkamp J.,“Return Migration:Its Significance and Behavior,”Economic Inquiry,vol.10,no.4(1972),pp.460-465.
〔3〕Dustmann C.,“Return Migration,Wage Differentials,and the Optimal Migration Du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7,no.2(2003),pp.353-369.
〔4〕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南方人口》2004年第3期。
〔5〕Stark O.,“Research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LDCs:The Confusion Frontier and Why We Should Pause to Rethink Afresh,”World Development,vol.10,no.1(1982),pp.63-70.
〔6〕贺雪峰、董磊明:《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7〕Cassarino J P.,“Theorising Return Migration:The Conceptual Approach to Return Migrants Revisit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JMS),vol.6,no.2(2004),pp.253-279.
〔8〕Christiansen R E,Kydd J G.,“The Return of Malawian Labour from South Africa and Zimbabwe,”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vol.21,no.2(1983),pp.311-326.
〔9〕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0〕〔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36页。
〔11〕〔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477-483页。
〔12〕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 2011年第6期。
〔13〕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14〕张文宏、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5〕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16〕〔26〕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5期。
〔17〕〔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7页。
〔1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8页。
〔19〕Cain G 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ies to Orthodox Theory: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4,no.4(1976),pp.1215-1257.
〔20〕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
〔21〕Fan C C.,“Migration and Labor-Market Returns in Urban China:Results from a Recent Survey in Guangzhou,”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vol.33,no.3(2001),pp.479-508.
〔22〕YANG Q,GUO F.,“ Occupational Attainments of Rural to Urban Temporary Economic Migrants in China,1985-1990,”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0,no.3(1996),pp.771-787.
〔23〕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4〕Olinger D J.,“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o.3(1999),pp.455-478.
〔25〕蔡禾、李超海、冯建华:《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7〕景晓芬、马凤鸣:《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基于重庆和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南方人口》2012年第3期。
〔28〕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29〕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
〔30〕樊纲、郭万达:《农民工早退:理论、实证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第45页。
〔31〕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郭为桂、林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2页。
〔32〕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7页。
〔33〕James C.,“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7,no.1(1962),pp.5-19.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