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6): 148-160.

• 文学史研究新视界 • 上一篇    下一篇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

王锺陵   

  •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006)。

  • Online:2016-11-15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大宗师》对于真人的描写,其价值就在于它已经从具体的寓言人物的描写中抽象了出来,并且由于它是从《德充符》的弱者的形象中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内涵已经不再是“无己”“无功”“无名”了,而是一种安命论的泛自然主义升华。并且由于这是一种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因此扣住人的生理及外形情况来写,就成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以是,《大宗师》篇的“真人”之写,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是一种新创。再深入一步说,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描写,就其实质而言,乃是诗性中的概括性。“真人”之写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虽然《人间世》的栎社树寓言中使用了像“散木”“文木”这样的从社会性寓意中产生的类概念,也是一种诗性中的概括性,但从以自然物项为表现形式的类概念,到类抽象的人格形象,这其中的概括性因素的上升无疑是明显的,这是从诗性时代更多地向散文时代靠拢的体现。如果一定要用“有”与“无”的概念来表述,庄周的生命流化论,应该说是从有到有,而非从无而有。郭象着力阐述以及成玄英为之疏解的独化论,是不符合庄周的生命观的。明白这一点,对改写中国魏晋这一段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真人, 安命论, 生命流化, 独化论, 类抽象式的人格形象

中图分类号: 

  • I206.2

〔1〕〔清〕宣颖:《南华经解》卷六,第143、145、146页,《庄子集成续编》,第32册。
〔2〕〔20〕〔23〕〔56〕〔57〕〔96〕〔111〕〔169〕〔170〕〔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第223、225、225、228、228、229、229、230、230页,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庄子集成初编》,第24册。
〔3〕〔30〕〔52〕 〔清〕宣颖:《南华经解》卷六,清同治六年半亩園刊本,第141、142、143页,《庄子集成续编》,第32册。
〔4〕〔7〕〔10〕〔11〕〔12〕〔15〕 〔36〕〔82〕《德充符》,《庄子集释》卷二下,第1册,第217、217、189、202、212、212、212、217页。
〔5〕〔9〕〔101〕《养生主》,《庄子集释》卷二上,第1册,第124、115、129页。
〔6〕〔59〕〔78〕〔明〕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卷六,第56、58、58页。
〔8〕〔112〕《齐物论》,《庄子集释》卷一下,第1册,第75、79页。
〔13〕《人间世》,《庄子集释》卷二中,第1册,第155页。
〔14〕《人间世》,《庄子集释》卷二中,第1册,第155页;《德充符》,《庄子集释》卷二下,第1册,第199页。
〔16〕《逍遥游》,《庄子集释》卷一上,第1册,第17页。
〔17〕杨树达:《词诠》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1页。
〔18〕〔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16页。
〔19〕〔92〕〔102〕〔132〕〔163〕〔清〕宣颖:《南华经解》,第142、143、144、144、144页,《庄子集成续编》,第32册。
〔21〕〔28〕〔32〕〔33〕〔38〕〔39〕〔42〕〔87〕〔89〕〔105〕〔131〕〔175〕《庄子集释》卷三上,第1册,第226、227、227、227、228、228、229、229、229、230、230、230页。
〔22〕〔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77页。
〔24〕〔29〕〔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八第二,第248、248页,明刊正统道藏本,《庄子集成初编》,第7册。
〔25〕〔97〕〔109〕〔135〕〔162〕〔178〕 〔清〕林云铭:《庄子因》,第134、135、135、135、135、136页,清乾隆间刊本,《庄子集成初编》,第18册。
〔26〕〔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三篇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影印经韵楼原刻本,1988年,第91页下栏。
〔27〕〔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一篇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影印经韵楼原刻本,1988年,第20页上栏。
〔31〕《庄子集释》卷一下,第1册,第97页。
〔34〕〔唐〕《经典释文》卷第十一《礼记音义》,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6页上栏。
〔35〕〔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五《曲礼下》第二之一,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上册,第128页。
〔37〕〔41〕〔83〕〔84〕〔85〕〔86〕〔184〕《经典释文》卷第二十六《庄子音义》上,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上栏、第369页下栏。
〔40〕〔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八第二—第三,第249-250页,《庄子集成初编》,第7册。
〔43〕〔44〕〔176〕〔177〕 〔南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册,第266页下栏、第267页下栏、第268页下栏、第269页上栏。
〔45〕〔明〕归有光、文震孟:《南华经评注》,第155页,《庄子集成续编》,第19册。
〔46〕〔清〕 徐廷槐:《南华简钞》,第104页,清乾隆六年刊本,《庄子集成初编》,第20册。
〔47〕〔98〕〔110〕〔136〕〔167〕〔179〕 〔清〕陆树芝:《庄子雪》,第133、134、134、134、134、134页,清嘉庆四年刊本,《庄子集成续编》,第34册。
〔48〕〔94〕〔168〕〔清〕林纾:《庄子浅说》,第186、186、186页,1922年排印本,《庄子集成初编》,第27册。
〔49〕〔77〕〔南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八第三,第250、250页,《庄子集成初编》,第7册。
〔50〕〔南宋〕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七第二,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第202页,《庄子集成续编》,第2册。
〔51〕〔107〕〔137〕〔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第235、236、237页,明万历六年刊本,《庄子集成续编》,第7册。
〔53〕〔93〕〔103〕〔133〕〔164〕〔清〕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第100、101、101、101、101页,清光绪十九年刊本,《庄子集成续编》,第37册。
〔54〕〔95〕〔104〕阮毓崧:《重订庄子集注》,第114、114、114页,《庄子集成续编》,第41册。
〔55〕〔7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6、56页。
〔58〕〔90〕〔106〕〔140〕〔166〕〔明〕释性通:《南华发覆》,清乾隆十四年刊本,第129、136、136、136、136页,《庄子集成续编》,第5册。
〔60〕〔清〕吴世尚:《庄子解》,1910年刘氏刊贵池先哲遗书本,第114页,《庄子集成初编》,第22册。
〔61〕王叔岷:《庄子校诠》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第208页。
〔62〕〔100〕〔122〕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庄子》,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第101、103、103页。
〔63〕〔113〕〔142〕叶玉辚:《白话译解庄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82、83页。
〔64〕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月重印四版,第48页。
〔65〕〔118〕〔15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4、194、194页。
〔66〕〔119〕《南华经》,仲兆环、车子、刘玉香、知意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87页。
〔67〕〔117〕〔151〕〔172〕黄锦鋐:《新译庄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店,1974年,第86、89、89、89页。
〔68〕〔128〕〔159〕欧阳景贤、欧阳超:《庄子释译》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7、137、137页。
〔69〕〔123〕〔134〕陆永品:《庄子通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4、84-85、85页。
〔70〕〔125〕〔148〕孙通海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118、118页。
〔71〕〔126〕〔145〕张采民、张石川:《〈庄子〉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9、70、70页。
〔72〕〔146〕〔150〕方勇:《庄子纂要》第2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776、781、781页。
〔73〕〔124〕〔147〕方勇译注:《庄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9、99、97页。
〔74〕王世舜主编:《庄子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页;陆钦:《庄子通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7页。
〔75〕张默生:《庄子新释》,张翰勋校补,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197页;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页;王世舜主编:《庄子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21页;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8页。
〔76〕〔129〕钟泰:《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2、132页。
〔80〕《南华真经循本》,第203页,《庄子集成续编》,第2册。
〔81〕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344、34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8页。
〔88〕〔北宋〕吕惠卿:《庄子全解》,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91〕〔141〕 〔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清光绪十四年刊本,第226、227页,《庄子集成续编》,第25册。
〔99〕〔北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卷五第四,明刊正统道藏本,第174页,《庄子集成初编》,第6册。
〔108〕〔明〕焦竑:《庄子翼》,明万历十六年长庚馆刊本,第203页,《庄子集成续编》第11册。
〔114〕〔149〕〔173〕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90、90页。
〔115〕〔154〕陆钦:《庄子通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7、147页。
〔116〕〔143〕张默生:《庄子新释》,张翰勋校补,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第197、197页。
〔120〕〔153〕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8、118页。
〔121〕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4页。
〔127〕〔130〕〔144〕〔155〕〔174〕王世舜主编:《庄子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14、121、121、114、121页。
〔138〕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8页。
〔139〕〔161〕《南华真经口义》卷八第四,第252、252页,《庄子集成初编》,第7册。
〔156〕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4页;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庄子》,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第103页。
〔157〕〔160〕马其昶:《庄子故》,严复评点,清光绪三十一年《集虚草堂丛书》本,方勇、吴平编辑:《子藏·庄子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33册,第125、125页。
〔158〕〔180〕王叔岷:《庄子校诠》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1、212页。
〔165〕〔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6页;阮毓崧:《重订庄子集注》,第114-115页,《庄子集成续编》,第41册。
〔171〕《老子道德经注·十六章》,《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第36页。
〔181〕〔182〕《天道》,《庄子集释》卷五中,第2册,第484、484页。
〔183〕〔南宋〕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卷七第三,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第204页,《庄子集成续编》,第2册。
〔18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2页。
[1]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2] 胡胜. 《西游记》与全真教关系辨说——以“车迟斗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1-166.
[3] 章建文. 清初文学批评语境下张英的文学观——以《御选古文渊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7-173.
[4] 杜桂萍,马丽敏. 经学思维与俞樾戏曲创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90-199.
[5] 王颖. 论《老学庵笔记》的小说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8-212.
[6] 周淑婷. 金圣叹“奇绝”审美范式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8-221.
[7] 李建国. 论陶渊明对太康繁缛文风的接受与疏离——兼论陶渊明的美学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202-217.
[8] 祁志祥.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44-153.
[9] 赵毓龙,胡胜. 因循与重构:《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4-158.
[10] 郭世轩. 崇文·尚清·真美——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59-162.
[11] 丁建定,任志强. 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法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9-44.
[12] 殷学国. 鲧的变形:中国古代天灾救济叙事观念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1-176.
[13] 胡建次. 清以降词集序跋对婉约与豪放之宗的消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77-181.
[14] 魏洪洲. 陈、白二氏《九宫谱》《十三调谱》考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9-197.
[15] 王洪军. “西狩获麟”的三重叙事及其思想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98-2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