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6 ›› Issue (6): 174-179.

• 文学史研究新视界 • 上一篇    下一篇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

冯静   

  • 出版日期:2016-11-15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冯静,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传播中心副研究员(辽宁 沈阳 110031)。
  • 基金资助: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重点课题(2016lslktzdian-34)

  • Online:2016-11-15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殖民,一直是东北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语境视域。单纯从政治角度看,武力殖民确实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但日本的文化殖民却早有用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作为妄想殖民中国的国家,想要文化输入和经济掠夺,必须利用其舆论的喉舌在一切可以把握的领域中制造文化殖民的语境。新旧文化的碰撞是中国20世纪初的阵痛,东北也不例外,只是和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的轰轰烈烈相比,东北文学或文化界反响不大,甚至可以说比较低沉。提倡女子独立、女权是新文化运动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思想之一,“神皋杂俎”在讨论这一话题方面比较开明,除了很多小说以当时的女子为主人公,描绘她们在新旧文化冲突中的选择外,还有很多议论文也一直以男女平等为话题,进行创作。大量域外的作家作品介绍,能够对受众产生一种多元思想融合的场域,不再固守传统的文化思想,继而为日本国的东北全域殖民做好文化殖民的先期话语铺垫。因此,在日本人主办的《盛京时报》中,东北读者确实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域外的风情和思想,但背后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良苦用心”。除了制造外部多元、恶化的环境,《盛京时报》对国内矛盾的暴露乐此不疲。在艰难环境下发声的作家作品、文学评论体现了东北作家主体性的创造。

关键词: 殖民权力, 东北现代文学, 话语建构, 神皋杂俎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黄修己:《拐弯道上的思考——20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2〕五来欣造:《儒教之合理主义》,胡有恒译,《盛京时报》1931年1月16日。
〔3〕〔4〕金国光:《男女平权之理论与征实》,《盛京时报》1931年1月14日—1931年1月16日。
〔5〕〔6〕毛一波:《智利的文学》,《盛京时报》1931年9月5日。
〔7〕 紫珊:《论中俄关系之将来》,《盛京时报》1931年1月1日。
〔8〕《新年祝词》,《盛京时报》1920年1月1日。
〔9〕《新年之词》,《盛京时报》1931年1月1日。
〔10〕断肠人:《新千字文》,《盛京时报》1922年5月27日。
〔11〕管规:《时事谐聊》,《盛京时报》1920年5月4日。
〔12〕徐少谷:《黑暗时代赋》,《盛京时报》1920年5月9日。
〔13〕辽东金三郎:《大帅好糊涂》,《盛京时报》1922年7月11日。
〔14〕傲霜庵:《不景气之东北》,《盛京时报》1931年3月8日。
〔15〕穆儒丐:《由每届征文所看到的——东北文艺之趋势》,《盛京时报》1931年1月1日。
〔16〕〔17〕〔18〕一笑:《关于小说之我见》,《盛京时报》1931年1月29日。
〔19〕寂图:《谈民众剧》,《盛京时报》1931年1月11日。
〔20〕郭敏学:《中国戏剧运动的出路》,《盛京时报》1931年2月28日—1931年3月1日。
〔21〕唐君:《现代文学特质》,《盛京时报》1931年9月1日。
〔22〕儒丐:《开正步》,《盛京时报》1931年4月4日。
〔23〕小天:《作家与批评》,《盛京时报》1931年4月8日。
〔24〕宇清:《雄鸡与乌鸦》,《盛京时报》1931年1月13日。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5]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6]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7]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8]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9]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0]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1]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2]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5]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