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3): 17-31.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

季水河, 季念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季水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湘潭 411105);季念,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湘潭 41110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048)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解答中国文艺问题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变革、文艺发展、理论建构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同时,在不同中国问题意识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可以分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政治形态、以解决文艺现实问题为主的批评形态、以解决理论体系建构为主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中国问题意识的三种不同意识类型和三类不同话语形态,并非是毫无关联或截然对立的,而是在相对差异中又相互关联、相对独立中又相互影响的。正是这种差异中的相互联系、独立中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景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创新, 中国问题意识, 理论形态, 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 I206

〔1〕〔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5、628、43-44页.
〔3〕〔5〕〔35〕〔36〕〔37〕〔38〕〔39〕〔40〕〔70〕〔7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5-866、847、847、863、861、865-866、869、860-861、869-870、874页.
〔4〕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7〕中共中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0页.
〔8〕〔42〕〔43〕〔44〕〔45〕〔72〕〔8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209、208-209、209、209-210、241、213、213页.
〔9〕〔46〕〔47〕〔49〕〔51〕〔5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1版.
〔10〕〔12〕〔13〕〔14〕〔1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37-139、19、4-5、20、61页.
〔11〕童庆炳主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0页.
〔16〕〔18〕〔20〕〔5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0、128、85、21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19〕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1928年第2号.
〔21〕陈漱渝主编:《鲁迅论争集》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04页.
〔22〕胡风:《胡风评论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97-98页.
〔23〕周扬:《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1页.
〔24〕〔75〕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3-84、213页.
〔25〕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第189-250页.
〔26〕杜书瀛等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3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101页.
〔27〕〔83〕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4、51页.
〔28〕董学文:《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何国瑞主编:《艺术生产原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30〕陆贵山:《人论与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32〕曾庆元编著:《文艺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34〕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76-477页.
〔48〕〔50〕〔73〕〔8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5-6、21、21页.
〔53〕〔54〕〔63〕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139、122页.
〔55〕〔斯洛伐克〕马利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陈圣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26页.
〔56〕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80页.
〔57〕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32页.
〔58〕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60〕童庆炳主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
〔61〕〔62〕冯雪峰:《冯雪峰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3、27页.
〔64〕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65〕〔66〕蔡仪:《美学初论》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3-84、5页.
〔67〕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理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第20-42页.
〔68〕朱立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69〕陆贵山:《陆贵山文集》第4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4页.
〔74〕郭国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页.
〔76〕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15页.
〔77〕〔78〕〔79〕葛朗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6、109、134页.
〔8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前言”.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