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9 ›› Issue (6): 162-169.

• 文艺理论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

张利群   

  • 出版日期:2019-12-31 发布日期:2020-10-30
  • 作者简介:张利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桂林 54100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76)

  • Online:2019-12-31 Published:2020-10-30

摘要: 《文心雕龙·物色》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心物关系讨论,由此阐明文学与生活、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刘勰基于“感物”提出“物色”,其目的旨在阐发“心物交感”论,“感物”何以能指向“心物交感”,关键在于“物色”。心感于物而动,关键在于物以“色”动心,心以“感”见“色”。“物色”既表现为物之色彩、线条、形状、光泽、气象等外观形态,又蕴含生命、生气、活力、运动、气韵、精神等内涵特质。因此,“物色”说不仅传承发展“感物”说,而且基于“物色”提出“心物交感”论,这正是其创新突破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感物说, 心物交感, 自然之道

中图分类号: 

  • I0

〔1〕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83页.
〔2〕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3〕〔10〕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1、102页.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4页、8页纪昀注.
〔5〕王先谦:《庄子集释》,陈凡整理,太原: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6〕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91页.
〔7〕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第187页.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6页.
〔9〕黄霖、吴建民、吴兆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桓晓虹. 《文心雕龙》“申写郁滞”“吐纳文艺”论解——兼以古医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99-206.
[3] 于景祥. 《文心雕龙》中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00-207.
[4] 于景祥. 《文通》骈文批评对《文心雕龙》的师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182-185.
[5] 于景祥. 《文心雕龙》关于骈偶产生原因的论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27-230.
[6] 张晶.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75-182.
[7] 姚爱斌.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61-166.
[8] 白长虹. 《文心雕龙神思》中"神与物游"之"游"试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39-141.
[9] 于景祥, 陆雅慧. 刘勰在骈文创作上的杰出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4): 134-13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