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1 ›› Issue (1): 66-78.

• 诉讼法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电子证据的真实性标准

刘品新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未来法治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1-06-03
  • 作者简介:刘品新,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 基金资助:
    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孵化项目

  • Published:2021-06-03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修订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3、94条对电子证据真实性的认定作了重要的规则建设。加深理解该“电子证据真实性专条”的创设价值,应当透过有关规则的软性指引层面看到硬性标准层面。从文本表述来看,其融推理性标准、推定性标准和认知性标准于一体,形成关于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真伪的“三合一”标准体系。从比较视野来看,中国设立的电子证据真实性标准既有对国际组织标准的援引,更有对有关国家标准的暗合。为了促进该标准体系的有效运用,我国有必要对各具体标准进行要素化提炼,对“综合判断”“正常业务记录的推定”等疑难标准进行补正性疏议;还应结合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及规律进行必要的优化,包括将实践中“印证法”等特色做法纳入推理性标准、积极扩大各种推定性标准的适用以及适当限缩“经由公证的司法认知”标准的适用。

关键词: 电子证据;真实性指引;真实性标准;正常业务记录;平台存证

中图分类号: 

  • D925
[1] . 调解法律方法与社区纠纷解决——以情理调解方法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89-93.
[2] . 刑事诉讼核心证据问题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72-74.
[3] 屠世超. 民事执行程序中案外人利益的法律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12-115.
[4] 赵素艳.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的困境与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79-82.
[5] 彭海青.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体系之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55-59.
[6] 吴访非.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学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59-62.
[7] 谢晓斌. 非法人团体民事诉讼法律地位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89-92.
[8] 张淑芳.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再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54-59.
[9] 关保英. 行政被告的证据补充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60-65.
[10] 王世涛. 行政诉讼风险及其控制——以《行政诉讼法》修改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66-70.
[11] 姜述弢. 城市道路沿线居民“增强利用权”的确立与保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71-75.
[12] 张云鹏, 孙长江, 李万涛. 庭审实质化视角下刑事判决书的罪刑说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7-91.
[13] 关保英.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证据的质疑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73-78.
[14] 孔金萍. 仲裁协议对保险代位权人的效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80-85.
[15] 陈杭平. 论我国民事诉讼专门管辖——历史演进与对比界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79-8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