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1 ›› Issue (2): 49-59.

• 艺术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视觉研究中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的贡献

殷曼楟   

  1. 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院、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
  • 发布日期:2021-07-15
  • 作者简介:殷曼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艺术学院、当代智能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46)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ZX0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126)

  • Published:2021-07-15

摘要: 在当代视觉及图像研究中,视觉怀疑主义与视觉建构论是影响颇深的观点。但如果想要继续追问一种自然而然的视觉性建构何以可能,除了考虑外部力量,或许还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主体生理心理层面的条件,二是这种视觉建构论的解释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上述问题,以19世纪中叶知觉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为代表的间接知觉论解释模式值得关注。赫姆霍茨基于眼科学与神经科学的成果,着力于解释从视网膜刺激到诸如体积、空间感等视知觉的形成过程,主张观看者有关所见对象之意义、性质等种种观念与外部世界对象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并提出了一种视神经信息处理过程的解释模型。赫姆霍茨的理论与18世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的视觉理论尽管不一致,但也有其内在渊源。而维特根斯坦对“看”与“看作”的分析不但提供了语言学视域下视觉研究的一个案例,而且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也可看到间接知觉论模式下将视觉问题转换为艺术符号问题的底层因素。

关键词: 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视神经科学;符号论

中图分类号: 

  • J0
[1] 王峰.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0-178.
[2] . “天门”下的忧思——艺术学门的新挑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54-158.
[3] 王小岩. 艺术与人类解放———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美学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30-234.
[4] 曹砚黛. "艺术界"与"艺术惯例"论意义初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46-150.
[5] 王一川. 通向艺术素养学---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转向与新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51-154.
[6] 丁亚平.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艺术学的应用性转向及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55-158.
[7] 郭必恒.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学”研究:困境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59-162.
[8] 宋生贵. 指向人的理想的生命形式---人类生存实践中艺术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缘及当代命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163-166.
[9] 罗中起. 类活动: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71-76.
[10] 贺丽. 当代艺术精神变迁及其文化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84-87.
[11] 姚文放. 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2): 139-145.
[12] 马国柱, 林红霞. 道与美本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20.
[13] 文传泗. 艺术学理论的新视野与新方向——“第十届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91-195.
[14] 陈伟, 倪君.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自主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4-208.
[15] 贾明. 现代技术与艺术嬗变——兼论“艺术终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209-21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