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7-15 上一期   
    西方哲学研究
    反对景观统治的地理心理学与革命游戏——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
    张一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5-12. 
    摘要 ( 175 )   PDF(pc)(634KB) ( 270 )   PDF(mobile)(634KB) ( 9 )   收藏
    资产阶级消费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城市商业化空间结构作为一种客观的地理场境,在日常生活中塑形了人们被动适应景观支配时的单一欲望——消费情感构境。心理地理学就是要打破这种由物性建筑和功能区域场境支配的结构,以及这种物性结构在日常生活场境中塑形的奴役性空间和拜物教心理构境。在主体自身的情境建构实践活动中,也必须通过艺术手段不断地发明新的革命性游戏,其目的在于反讽性地打破资产阶级“一切向钱看”的商业法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
    李西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3-20. 
    摘要 ( 423 )   PDF(pc)(613KB) ( 420 )   PDF(mobile)(613KB) ( 16 )   收藏
    黑格尔的基本命题“实体即主体”是齐泽克反复论述的一个关键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是黑格尔意识形态理论的表达。齐泽克从黑格尔的“设置的反思”“外在的反思”和“确定的反思”以及“设置预设”和“预设设置”等命题出发,重新解读了黑格尔的本质论,将实体与主体的关系解读为事物之同义反复地回到自身的回溯性述行中。这种由实体向主体的转化就是实在界的符号化的逻辑,是能指链被虚空能指所缝合的逻辑。这就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他向我们揭示出我们所看到和理解的东西总是已经意识形态化的建构之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生态美学研究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
    胡友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21-30. 
    摘要 ( 142 )   PDF(pc)(578KB) ( 183 )   PDF(mobile)(578KB) ( 2 )   收藏
    生态世界观以关系性思维范式超越了笛卡尔哲学与牛顿力学主导的实体性思维世界观,生态美学就是在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中形成和发展的。生态世界观对关系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其形态的演进,进而推动了生态美学的多样化建构:生态学在科学领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生态科学世界观,也启发了环境美学科学认知主义观点的发展;深层生态学在哲学领域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融合,为生态智慧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黑暗生态学进一步提升自然的地位,排斥人类的介入,在生态环境美学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以实践为中心,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并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友好型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的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更具有时代特色的思考,在其推动下,我国生态友好型美学也在现有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逐步构建起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生态世界观与生态美学理论在相互影响和相互超越中实现了各自的演进与发展,梳理并反思这一过程,有助于探求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推动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西丝的多重面孔:风景诗学的话语建构及其理论面向
    黄继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31-39. 
    摘要 ( 93 )   PDF(pc)(769KB) ( 602 )   PDF(mobile)(769KB) ( 2 )   收藏
    风景诗学作为对文化思想进行理论考察的重要途径,是用自然风景来构建理论话语空间,以表达社会文化的内蕴意义。“风景的发现”既关乎自然对象本身,还和主体的认知模式及其观看方式密切相关,其作为主体观看和视觉选择的结果,产生之后又影响甚至重构对自然景观的判断。风景诗学的文化政治涵盖着意义塑形和自我言说的生产机制,与阶级地理、国族认同及文化想象密切相关,业已成为一种地缘记忆和表征符号,其建构出的“自然的民族化”倾向,成为阐释空间权力、环境正义的有效理论维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哲学研究
    论潘诺夫斯基透视理论的认知价值——基于符号形式解读
    曹 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40-48. 
    摘要 ( 164 )   PDF(pc)(630KB) ( 219 )   PDF(mobile)(630KB) ( 4 )   收藏
    在卡西尔符号理论的影响下,潘诺夫斯基将透视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探讨了从古代社会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认知随空间观和世界观的变化所发生的改变,以及艺术的知觉形式和表现形态与特定时代的哲学观所发生的密切关联,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中。潘诺夫斯基吸收了卡西尔符号形式的结构范式和功能性特征,并通过对德语国家形式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将空间感、世界观、艺术、视觉、功能和现代性等一系列主题统摄到透视之中,建构出一种连续体,从而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理论性,这些都对艺术史、美学、图像学以及后来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透视的探讨不仅指向视觉艺术的空间认知,更指向在认知背后的人类精神和哲学倾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觉研究中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的贡献
    殷曼楟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49-59. 
    摘要 ( 193 )   PDF(pc)(656KB) ( 294 )   PDF(mobile)(656KB) ( 3 )   收藏
    在当代视觉及图像研究中,视觉怀疑主义与视觉建构论是影响颇深的观点。但如果想要继续追问一种自然而然的视觉性建构何以可能,除了考虑外部力量,或许还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主体生理心理层面的条件,二是这种视觉建构论的解释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上述问题,以19世纪中叶知觉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为代表的间接知觉论解释模式值得关注。赫姆霍茨基于眼科学与神经科学的成果,着力于解释从视网膜刺激到诸如体积、空间感等视知觉的形成过程,主张观看者有关所见对象之意义、性质等种种观念与外部世界对象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并提出了一种视神经信息处理过程的解释模型。赫姆霍茨的理论与18世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的视觉理论尽管不一致,但也有其内在渊源。而维特根斯坦对“看”与“看作”的分析不但提供了语言学视域下视觉研究的一个案例,而且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也可看到间接知觉论模式下将视觉问题转换为艺术符号问题的底层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社会救助理论与实践
    谁应兜底: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央地社会救助责任分工研究
    杨立雄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60-72. 
    摘要 ( 60 )   PDF(pc)(671KB) ( 272 )   PDF(mobile)(671KB) ( 4 )   收藏
    自194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兜底保障责任分工呈现事权下放、支出责任下沉的趋势,形成“地方掌勺、地方埋单”的分工模式。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缩小保障差距,央地兜底责任分工有所调整,最终形成“地方掌勺、中央埋单”的分工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存在兜底保障人数减少,保障标准差距过大,地方扩面动力不足等问题。为适应相对贫困形态的变化,进一步夯实兜底保障的地位,国家应改革基于绝对贫困形态而建立起来的兜底保障制度,建立中央主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则应承担纾困、救急难和实施低收入家庭保障制度的主要责任,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在基本生活保障中的管理责任和支出责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创新前景、核心问题与推进方略
    白维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73-80. 
    摘要 ( 144 )   PDF(pc)(748KB) ( 64 )   PDF(mobile)(748KB) ( 2 )   收藏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继现金救助之后,服务救助很可能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诉求之一。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在实现服务信息安全共享、服务管理协同推进、服务效率智能提升、服务诚信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创新前景。布局区块链+社会救助服务,需综合考量信息的共建共享、部门的协作治理、经济成本的控制、救助服务的可及性等多方面核心因素,并从共享安全数据、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协同效率、构建诚信体系五个方面推动这一战略落地生根,在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的同时,保障并提升民生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的分析
    姚建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81-87. 
    摘要 ( 105 )   PDF(pc)(644KB) ( 117 )   PDF(mobile)(644KB) ( 1 )   收藏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由低保标准、低收入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专项救助标准和临时救助标准等几个部分构成。总体看来,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救助标准水平偏低和福利依赖并存、救助标准分类精细程度不够、收入核算和资产标准确定困难,并在一段时间内导致低保对象的数量下降等。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优化我国未来社会救助标准体系的措施应包括适度提高救助标准水平、形成梯度化的项目标准体系、根据家庭结构细化低保待遇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收入和资产标准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热点问题研究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城市居民获得感研究
    徐延辉 刘 彦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88-97. 
    摘要 ( 101 )   PDF(pc)(724KB) ( 149 )   PDF(mobile)(724KB) ( 6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从社会分层视角探究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空间对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空间通过人们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获得感。获得感不仅与个人实际占有的资源相关,而且表现出了明显的阶层化特征。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要想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除了改善收入分配之外,政府还应该在提升居民就业质量、帮助居民拓宽就业渠道、投资教育和打破阶层壁垒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鉴于居住空间对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政府还应该通过调控房价、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提升人们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流动背景下中国民众改革损益感实证研究
    陈煜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98-108. 
    摘要 ( 62 )   PDF(pc)(958KB) ( 97 )   PDF(mobile)(958KB) ( 3 )   收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利益格局变动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基于“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大型调查数据,从社会分层与流动的角度出发,采用自利理论和比较理论来分析民众对于改革损益感的主观认同情况我们能够发现,代内职业向上流动群体并没有更强烈的改革获益感。职业流动和户籍流动消减了农民群体与其他职业阶层群体改革获益感知的差别。户籍农转非群体比城市群体更多地感知了改革带来的益处。改革获益认知与人们在社会等级中位置的客观变化是不同步的。与职业流动相比,户籍流动对于改革获益感的提升效力更高。因此,民众关于社会贫富差距的心态会进一步影响其对于社会公正的信念,民众对于在改革利益分配中是否获益的感知会影响其对社会公正的态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G数字技术赋能下网络权力的拓展
    宋辰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09-117. 
    摘要 ( 113 )   PDF(pc)(601KB) ( 143 )   PDF(mobile)(601KB) ( 8 )   收藏
    5G技术推广将为网络社会的交流方式、创作和参与主体、传播内容等带来革命性变革,这一技术赋能将使网络权力从理论可能变为现实实践。在以普通网民为创作和参与主体的5G时代,普通网民被释放为网络权力主体。以普通网民为主体的互动方式将引领新的交流方式,个性化的创作展示、“平民化”的传播内容、视频化的传播方式,将自发地建构起大众的集体意识,并以感性意识形态的形式,推动网络权力的拓展。5G技术变革下的网络权力虽然具有情境性特征,却因其蕴于网民关系网络之中,能够达到形散神聚的持久性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垄断法修订研究
    结构主义视角下我国反垄断罚款制度研究
    刘继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18-128. 
    摘要 ( 96 )   PDF(pc)(637KB) ( 171 )   PDF(mobile)(637KB) ( 4 )   收藏
    不论是以欧盟法为代表的规制垄断行为的行政路径,还是以美国法为代表的司法路径,行政罚款都是反垄断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手段。基于垄断危害的特殊性,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法上的行政罚款都具有鲜明的结构特色。我国反垄断法实施十余年来基于罚款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罚款制度结构单一。由此,完善我国反垄断罚款制度的方向应是制度结构的优化。在方法上,既需要构建内外关系结构,以清晰反垄断罚款制度的原则和目标;也需要优化行政罚款内部要素,以形成合理的计算方式及程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垄断”:从表象到本相
    陈 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29-136. 
    摘要 ( 217 )   PDF(pc)(762KB) ( 129 )   PDF(mobile)(762KB) ( 183 )   收藏
    当前数据已成为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也是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与数据的收集、使用相关的竞争和反竞争愈演愈烈,引发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主管机构以及理论界对“数据垄断”的普遍关注,有关企业是否能凭借数据积累获得或者维持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相关热点事件、案件及有关文献的梳理,从数据是否具有排他性、数据是否构成市场进入壁垒以及企业的数据持有量是否等同企业市场力量等维度出发,对数据是否存在垄断作出初步判断。对“数据垄断”的不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不同类型数据所具有的排他性的判断,数据持有量并不构成经营者进入市场的主要壁垒,且数据持有量对持有者市场力量的获取和维持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基于此,经营者持有大量数据并不必然导致对数据驱动型业态竞争的限制、并不等同于排除竞争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垄断”的潜在风险和威胁在实践中不存在,仍需重视数据在数字经济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高度关注与数据相关竞争行为的合规性审查,以有效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结构失衡与改革举措
    卢现祥 孙梦泽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37-147. 
    摘要 ( 156 )   PDF(pc)(1361KB) ( 249 )   PDF(mobile)(1361KB) ( 1 )   收藏
    中国内需潜力巨大,而显著抑制内需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别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大、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建立和农民进城缓慢。从制度层面看,收入分配制度、产权保护制度、户籍制度、统一市场制度及企业竞争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如何在扩大内需战略下实施提高中国内需的结构性改革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户籍约束,在全国建立统一大市场,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保障人民和企业的产权和收益,才能实现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养老金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关系探析——基于文献述评的方法
    郑 伟 吕有吉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48-159. 
    摘要 ( 159 )   PDF(pc)(615KB) ( 195 )   PDF(mobile)(615KB) ( 4 )   收藏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增加全社会的养老财富储备。居民养老财富储备是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的主体,公共养老金与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存在重要关系。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包含公共养老金、私人养老金和其他私人储蓄,其中公共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是“核心储备”,其他私人储蓄是“扩展储备”。公共养老金与私人储蓄,特别是私人养老金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且上述替代效应受宏观制度、市场环境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欲实现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的增长,应当由公共养老金提供适度保障,并考虑群体差异;鼓励居民积极持有私人储蓄,并提升私人养老金所占比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方向——基于个人账户改革四次争论的思考
    彭浩然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60-168. 
    摘要 ( 111 )   PDF(pc)(579KB) ( 257 )   PDF(mobile)(579KB) ( 2 )   收藏
    自中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关于个人账户的争议一直存在。剥离个人账户和做实个人账户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分散参保人养老投资风险。由于制度转轨成本未完全解决,在现实条件约束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宜采用记账式管理。与北欧国家的名义账户制不同,记账式个人账户重视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且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不能长期高于真实投资回报率,以缩小养老保险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差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专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争取溥仪考实
    李在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69-176. 
    摘要 ( 187 )   PDF(pc)(585KB) ( 363 )   PDF(mobile)(585KB) ( 6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过争取溥仪的工作,主要渠道是蒋介石派与逊清皇室有关联的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面见溥仪。双方谈论的核心问题是:溥仪移出天津日租界,免为日方挟持与利用,不出任传闻中的“满蒙”皇帝;作为回报,国民政府恢复清室优待条件,给溥仪拨付经费。国民政府中的张学良、宋子文等人也利用多种渠道争取溥仪。囿于各种原因,无论在认识上还是执行力度上,国民政府对溥仪的争取工作均显不足,最关键的是,溥仪与国民政府没有合作基础,故无法成事。相反,日本方面在溥仪身上经营多年,双方各有所需,所以能成功策划溥仪出逃关外,使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执政皇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代表选定研究
    陈海懿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77-186. 
    摘要 ( 112 )   PDF(pc)(762KB) ( 307 )   PDF(mobile)(762KB) ( 8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由国联派遣调查团成为调处中日冲突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联理事会商议调查团的组建过程中,调查团的人数和来源国构成已经引发大国之间的较量。组建调查团的议决案通过后,围绕调查团代表选定,既有英、美、法、德、意五大国的内部政治权衡与人员遴选,又有中日两国的因应。中国以代表立场是否中立为取舍标准,尽快促成调查团前往东北地区是其首要目的。日本不仅对五大国潜在候选人进行评估,以确保调查团代表不会对日本不利,而且发生了关于德国代表的外交争议。关于代表的具体人数、来源国构成、遴选与确定是组建调查团的最终环节,此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国政治外交折冲深刻反映了大国意志、中国心态和日本预谋,直接影响有关九一八事变调查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合作走向对抗: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学生团体与国民党党部
    韩 戍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87-196. 
    摘要 ( 167 )   PDF(pc)(632KB) ( 512 )   PDF(mobile)(632KB) ( 4 )   收藏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一时间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镇。上海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发起了多次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的活动。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作为民众运动的法定指导机关,则一直试图对该会的行动进行指导和控制。由于政治立场、派别纠纷以及价值理念分歧,双方从最初的紧密合作发展为矛盾频发,从貌合神离演变成水火之势,最终引发学生捣毁上海特别市党部、包围上海市政府的重大事件。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和上海各大学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关系研究,一方面可以印证国民党作为“弱势独裁”政党在指导民众、整合基层方面的虚弱无力,另一方面可以对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组织力量脆弱单薄”等传统观点进行重新审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在华侵占煤矿奴役战俘劳工政策与罪行探析
    薛 毅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2):  197-208. 
    摘要 ( 208 )   PDF(pc)(794KB) ( 803 )   PDF(mobile)(794KB) ( 3 )   收藏
    日本侵华期间,曾占领并统治东北、华北、华东等地100多座煤矿。为了掠夺煤炭以战养战,日本违背其承认并表示严格恪守的有关战俘待遇的相关国际公约,强制数以十万计的中国战俘,日方称之为“特殊工人”,到在华侵占煤矿服苦役。这些战俘一般在日本管辖的集中营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然后大多由日本军方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日本在华侵占的煤矿或日本国内的煤矿充当劳工。战俘劳工生活待遇悲惨,在充满危险、事故频发、生命毫无保障的井下从事艰苦的劳作,日伪方面则对他们实施严酷的管理。对于受害方中国来说,战俘劳工的命运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个缩影,是中日关系史需要厘清的重大历史问题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