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1 ›› Issue (3): 200-206.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中国新诗突围的历史总结与批评话语建构——论沈从文的新诗批评

文学武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8-10
  • 作者简介:文学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
  • 基金资助: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ZW142);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BWY001)

  • Published:2021-08-10

摘要: 沈从文虽然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文学创作,但同时也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领域有所建树,其中就包括新诗批评。沈从文的新诗批评以人性为基点,以审美为主轴,常常在文学史的视野中观察诗人创作,并对新诗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批评范式占据主流的文化背景中,沈从文的新诗批评断然摒除了僵硬的批评术语和概念,始终立足于东方印象式批评话语体系,构建了鲜明的批评个性,最终也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生命提供了鲜活例证。

关键词: 沈从文;新诗批评;审美直觉;批评话语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梁建先. 论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绅”叙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201-205.
[12] 宋剑华. 感性与理性:论新文学启蒙话语中的婚姻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68-177.
[13] 贾振勇. 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五四”时代家庭(族)伦理道德及“父权”观念批判再思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78-186.
[14] 卢永和. 胡怀琛与吴芳吉:超越新旧诗之争的第三种声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87-192.
[15] 周海波. “民国文学”研究提出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93-19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