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5): 128-131.

• 美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试论“游”在《庄子》美学范畴中的地位

杜绣琳   

  1.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 出版日期:2004-10-20 发布日期:2004-10-20
  • 作者简介:杜绣琳( 1974- ) ,女,陕西宝鸡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Online:2004-10-20 Published:2004-10-20

摘要: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 “道”、“游”是同一的: “德”是内化于人与物的“道” ,“游”是得“道”、体“道”之后的精神境界。而从逻辑意义上来说,“道”则是处在本根的位置上的,“德”和“游”则是处于中介的地位的, “心斋”、“坐忘”则是处于基础地位上的。所以说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 “游”是其审美向度上的元范畴之一。

关键词: “游”, 《庄子》, 美学, 元范畴

中图分类号: 

  • I01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61.
[1] 胡友峰.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21-30.
[2]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3] 张晶.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9-56.
[4] 吴建民. 命题与古代美学理论之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7-65.
[5] 马建高.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9-66.
[6] 刘彦顺. 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时态与身体履践——论颜元的礼乐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83-91.
[7] 祁海文.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92-101.
[8] 程勇. 儒家制度美学要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02-109.
[9] 高小康.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77-185.
[10] 程相占. 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86-194.
[11] 曾繁仁.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39-47.
[12] 金雅.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59-64.
[13]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14]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15] 徐碧辉.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朱光潜后期美学观点的实践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87-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