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2 ›› Issue (1): 111-115.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

孙久文, 李华香   

  • 发布日期:2018-08-21
  •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华香,198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

  • Published:2018-08-21

摘要: 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同时对周围区域进行的辐射和同化。当前, 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时期, 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根据区域发展条件, 构建多元化健康持续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 是指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优势、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 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 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加速期, 故应将研究重点放在东部地区的网络城市化、中部地区的多元城市化、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结合的城市化和东北地区的品质立市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化发展上。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 F290

〔1〕孙虎、宋北辰:《科学规划是关键——吴良镛纵论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大众科技报》2003年1月14日,第B2版.
〔2〕R. M. 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 [J].Wiley & Sons, 1975,pp.65-67.
〔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88-95页.
〔4〕张敦富、孙久文:《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87-108页.
〔5〕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6〕 Soo, Kwok Tong, “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35,no.3(2005),pp. 239-263.
〔7〕刘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区域特性与矛盾差异》,《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2期.
〔8〕程必定:《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学习与实践 》2005年第1期.
〔9〕盛广耀:《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转变与反思》,《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10〕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2-105页.
[1] 王晓玲. 城市成长动因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218-2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 -10 .
[3]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4]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 -9 .
[5] 胡滨, 郑联盛, 王寿菊. 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应对之策:基于信用利差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92 -98 .
[6] 罗正月. 人口红利拐点背景下农民工工资增长的现实诉求与多元推进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71 -76 .
[7]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 -177 .
[8] 张建琴. 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6 -181 .
[9]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 -188 .
[10]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 -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