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3〕周程、纪秀芳:《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4期. 〔2〕周程、纪秀芳:《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4期;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4〕〔5〕〔6〕〔18〕〔27〕〔38〕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43、342-345、359-362、356-357、364、362-364页. 〔7〕〔30〕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8〕〔11〕鲍风、林青选编:《周作人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2-23、13页. 〔9〕〔10〕〔12〕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总序,第8、3-11、19-24页. 〔13〕〔14〕宋剑华:《实用科学理性与“五四”新文学结盟的逻辑关系》,《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15〕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16〕〔24〕〔3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39、487-488、458页. 〔17〕沈雁冰:《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19〕〔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14页. 〔20〕〔22〕〔23〕〔31〕〔42〕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62、16、49、20、13页. 〔21〕 陈独秀:《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号. 〔25〕〔34〕〔36〕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6-20、7-14页. 〔26〕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7页. 〔28〕任鸿隽:《何为科学家》,《新青年》第6卷第3号,1919年3月15日. 〔29〕朱寿桐:《论汉语新文学传统中的科学因素》,《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32〕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 〔33〕〔35〕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33、33-35页. 〔39〕张子高:《科学发达略史》,北京:中华书局,1932年,第247页. 〔40〕张剑:《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 〔41〕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