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Number:
〔1〕〔2〕汪介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 期. 〔3〕〔19〕〔爱沙尼亚〕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编选:《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选》,塔尔图:塔尔图大学出版社,1976年. 〔4〕《1917—1932苏联美学思想史略》,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0年. 〔5〕〔苏〕日尔蒙斯基:《文学理论·诗学文体学》,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77年. 〔6〕〔苏〕梯尼亚诺夫:《诗语问题》,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65年. 〔7〕〔苏〕托马舍夫斯基:《文学理论·诗学》: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28年. 〔8〕〔苏〕什克洛夫斯基:《情节的展开》,彼得格勒:“奥波亚兹”,1921年. 〔9〕方珊:《作为手法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6页. 〔10〕谢天振:《作为艺术的手法》,《上海文论》1990年第5期. 〔11〕〔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邓勇、陈松岩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12〕〔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钱佼汝:《“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15〕赵志军:《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彭克巽主编:《苏联文艺学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周启超:《俄国象征派的文学理论建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张冰:《陌生化诗学:俄罗斯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杨向荣:《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朱涛:《扬·穆卡若夫斯基的文学与美学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3〕张凌云:《俄国形式学派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俄罗斯文艺》2004年第1期. 〔24〕杜常婧:《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4届年会在京召开》,《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 〔25〕朱刚编著:《20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王一川主编:《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8〕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世界文论》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31〕〔32〕周启超:《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2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第74、95页. 〔33〕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宋诗话中的语言批评》,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4〕韩少功:《再提陌生化》,《文艺报》2012年11月26日,第6版. 〔35〕南帆主编:《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