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3 ›› Issue (5): 142-148.

• 20世纪中国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全球性境遇中的"东"与"西"--论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四种空间类型

陈太胜   

  1.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 收稿日期:2002-11-23 出版日期:2003-09-15 发布日期:2018-10-29
  • 作者简介:陈太胜(1971-),男,浙江仙居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 Received:2002-11-23 Online:2003-09-15 Published:2018-10-29

摘要: 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关涉到中国现代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方式的改变。从分析罗念生的诗《东与西》出发,尝试以中国现代人的"空间感知"为主导因素来划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四种空间类型:东方本位类型、西方本位类型、中央类型和多重移位类型。作为超越于前三种中国文化现代性空间类型的多重移位类型,是以自我(东方)和他者(西方)的多重移位的方式来对待文化建设的。这就使它避免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陷阱,并使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于现实的需要。这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以李长之和梁宗岱为代表的一种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努力融合中西方文化以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文化思潮,其意图是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下重塑中国文化,并寻求中国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以一种宏阔的文化思路,为中国新文化建设找到了一条既是本土的又是现代的文化建设思路。

关键词: 全球性, 中国文化现代性, 东方本位类型, 西方本位类型, 多重移位类型

中图分类号: 

  • I0

〔1〕〔2〕艾恺.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145-180, 26.
〔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2-5.
〔4〕鲁迅.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A〕. 鲁迅全集: 第三卷〔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2.
〔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15-222.
〔6〕叶维廉. 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A〕. 中国诗学〔C〕.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195.
〔7〕钱玄同.论注音文字〔J〕.新青年, 1918, 4(1): 7.
〔8〕钱玄同.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J〕. 新青年,1918, 4(4) .
〔9〕〔10〕〔11〕〔12〕〔14〕李长之. 五四运动之文化的意义及其评价〔A〕.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C〕.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6. 19, 15, 15, 22, 21-22.
〔13〕李长之. 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A〕.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C〕.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46. 58.
〔15〕李长之. 孔子与屈原〔A〕. 郜元宝, 李书. 李长之批评文集〔C〕.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256-283.
〔16〕李长之.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17〕李长之.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A〕. 郜元宝,李书. 李长之批评文集〔C〕.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18〕梁宗岱.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A〕. 梁宗岱批评文集〔C〕. 珠海: 珠海出版社, 205-206.
〔19〕梁宗岱.论诗〔A〕.诗与真〔C〕.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50.
〔20〕梁宗岱.象征主义〔A〕. 诗与真〔C〕.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85-86.
〔21〕伊夫 瓦岱. 文学与现代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